石头城遗址范围示意图(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考古显示,石头城平面形状不规整,呈北宽南窄的粽子形。除南墙外,其城垣多依自然山体而建,周长总计3000 余米,占地面积至少在60万平方米以上。发掘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一块砖上发现有“石头”两字。
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石头城遗址角楼遗迹(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大众考古》官微“大众考古”)
“石头”铭文砖(左),石头城遗址北垣出土。(来源:南京城墙博物馆官微“南京城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沈丽华在《考古2020|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坝顶祭天处,石头城边走》一文中介绍:通过多年考古工作,在石头城遗址发现了孙吴时期的砖铺路面、东晋至南朝早期夯土城墙及包砖墙、角楼遗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门遗迹,出土大量六朝时期的瓦当、瓷器、铭文砖等,展现了石头城在整个六朝时期不断修缮和传承使用的历史过程,以及六朝城垣的建筑特征。作为南京六朝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表明石头城遗址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开篇之作,在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说明的是,今天南京石头城公园内一段被称为“鬼脸城”的城墙,其实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并非六朝时期的石头城。
解密:临江矗立“护佑”六朝都城走向辉煌
石头城遗址位于今天南京外秦淮河东侧,地处中心城区,何以被古人称为“临江控淮”?原来,在唐代以前,长江南京段的江面宽达十余公里。楚王、刘备、孙权们的时代,石头城所在地方就是江边。也正是在长江天堑与石头城的护佑下,南京逐步走向城市史上辉煌的六朝时代。
明·陈沂《东晋都建康图》。石头城(红框内)紧邻长江边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认为,十余公里江面上行走的船只或者横渡过来的船只,在长江岸边很难停下来,一定要进入支流,风浪小了才可以停靠。而南京正处于长江下游最大的支流秦淮河跟长江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很重要,所以孙吴建都选中南京。孙权还在前代所筑城址的基础上对石头城加筑,造就了濒临长江天堑、天然而成的战略要地。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干有成在《长江对南京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介绍:东吴时期,滨江的石头城是水师驻防要塞,以石头城为依托的石头津,是位于石头山麓的沿长江岸线分布的重要港湾。南朝梁诗人何逊的《登石头城》中有“连樯入回浦”,就是对石头津舟船首尾相接入港的繁荣景象的描绘。整个六朝时期,石头城与建康宫城之间,也具有表里关系,石头城的命运关联的是六朝都城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楚国设置金陵邑至孙权修筑石头城之间的秦汉时期,石头城并非空白。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志高在讲座《最早的金陵——从考古发现谈早期南京的区域中心》中分析秦汉时代南京区域中心时介绍:以往认为秦汉时期秣陵县治在今天南京江宁秣陵,但迄今为止江宁秣陵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遗存,其周围也未发现任何两汉时期的墓葬。秦汉时期秣陵或许并不再江宁秣陵。进一步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的线索,秦代秣陵县治应继续沿用战国楚金陵邑城,仍在南京城西的石头城。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在全国县邑筑城的形势下,秣陵县治东迁至南京城西冶城与西州桥之间,因此,秦汉时代南京的区域中心就在今日南京主城区。孙吴建都之前的南京主城区并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之地,其地作为战国楚金陵邑城、秦汉秣陵县治所在,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南朝梁代建康城布局示意图(王志高绘制)
品读:诗词吟诵中“石头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石头城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文学艺术性——这是一座可以品读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六朝唐宋等历代文人的吟咏下,大量以“石头城”为主题的诗词名篇佳作传颂至今。因此,“石头城”成为了南京城市的别称,成为最具金陵特质与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志高撰文《六朝唐宋诗词中的石头城》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王志高梳理发现,六朝唐宋诗词中的石头城有多个维度。
一是作为城市空间的石头城。例如最早对石头城进行文学描述的西晋左思的《吴都赋》:“戎车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意指石头城内贮存有大量军用器械,所藏处当即石头城内东北高处的石头库,或称仓城。
二是作为凭吊对象的石头城。例如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是作为佛寺遗存的石头城。王志高认为,晚唐五代以后,随着地理地貌和城市发展变迁,石头城逐渐失去军事防御功能,被改建为佛寺、离宫。例如宋代曾极的《清凉广惠禅寺》:“鸣鞘响断苑墙平,敲戛惟闻风玉声。三百年间陵谷变,寒潮不到石头城。”
王志高认为,多重意象叠加,石头城最终升格为一种“象征”,即第四种——作为文化符号的石头城。在现存与石头城相关的唐宋诗词中,此类诗词数量最多,乃至在所有金陵怀古诗词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此类诗词,无论是送别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其中的“石头城”皆非实指,而系一种地名意象符号,并与台城、朱雀桥、乌衣巷、凤凰台、秦淮、瓦官(棺)寺、钟山、景阳井、景阳楼、桃叶渡、御路等其他符号化地名语言相组合,成为最具金陵特质与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王菲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