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知道“金镶玉”和“锦灰堆”吗?让这些参与古籍修复的研究生告诉你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0月26日讯(通讯员 孙静璞 赵彩扬 记者 陈咏)“这个1921年原版的《新青年》保存得很好,全国所存的数量不多。你们看,这一期里还刊登了马寅初先生的《计算人口的数字》这篇文章。”10月26日,扬州边城书店古籍修复师陈军捧着一本《新青年》杂志,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成员讲解这本珍贵古籍的来历与意义。

现场学习

当日,该支部成员来到边城书店,进行主题为“传承文脉修复千年古籍”党日活动,在动手修复古籍的过程中,学习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旨。听完有关《新青年》创刊、发刊过程中的故事之后,古籍修复师又为大家介绍了古籍修复的起源、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古籍书页多呈黄色,修复过程中要放在洁白绵韧的宣纸之上,很像金子镶嵌在美玉上,因此我们修复古籍使用的方法叫做‘金镶玉’修复法。”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开始进行第一件古籍修复。经过定损、醒纸、除尘、托裱、刷浆、封边等步骤后,相关古籍被修复完好,以更加熨帖优美的姿态呈现着独特的文化历史。修复的第二件书籍是1949年版的《论马恩列斯》。这本书内页受损程度并不严重,只需要加上新的封面封底,以更好地保存内部书页。按照封面的大小裁剪好明黄色绫缎,以此作为封面封底,再使用胶水固定,走线装订,最后贴上题签。经受时间侵蚀的书籍经过精心修复,具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动手操作

最后,成员们制作了锦灰堆书签。锦灰堆是一种兴盛于明代的传统艺术品,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大家在古籍残页上进行再创造,用燃烧着的线香将残页根据自己的审美进行烧灼,形成独一无二的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书签。这种古老的艺术蕴含一种破茧重生之美,也加深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了解到古籍修复这一领域,很多扬州大学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前往边城书店做义工,使得更多古籍文献“活”起来、火起来。“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古籍修复与锦灰堆,能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一代需要承担接续历史、传承文脉的责任。”支部成员钱文雅对记者说。


校对 王菲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