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爸爸能不能辨认自家娃的哭声?今年的菠萝科学奖又搞笑来袭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打哈欠,你打我也跟着打起来。吃花生,剥着壳吃更香。狗狗摇尾巴表示开心,但是朝你摇和朝着主人摇,幅度不太一样……这些你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未深究的问题,今天共同获得了一项科学大奖。 

11月12日晚7点,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主体活动之一的“菠萝科学奖”在国科温州附属高级中学(永强中学)举行。

“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百万UP主曳尾菌的小世界”“烤花生还是带壳的香”“香槟盖子迸发的速度超音速”“玻璃幕墙,鸟类墓地”“爸爸也能辨认娃的哭声”“毒液机器人”“失眠的蚊子不叮人”“狗开心时摇尾巴是右撇子”“一撮月亮土,未来广寒宫”十项来自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今年的菠萝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杨树锋,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井正男,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中国国家女子游泳队、游泳世界冠军傅园慧等特邀嘉宾参加了活动。

菠萝科学奖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浙江省科技馆主办,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它以“向好奇心致敬”为口号,通过“有趣而严肃”的科学解读和传播,让公众了解科学,让科学走入寻常百姓家。2022菠萝科学奖的主题是“生命,我猜你不知道”,在奖项评选上更侧重于对探究奇妙生命做出贡献的研究,更强调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医学奖 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盖洛普追踪了大量爱打哈欠的动物,对于打哈欠,他有话说。盖洛普发现,打哈欠真正的作用是提升大脑的觉醒。

打哈欠确实会传染,不仅人类如此,很多动物也是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盖洛普认为,打哈欠一方面在抵挡困意,另一方面也向同类传达困了的信息,同类接收到之后,觉醒程度也会跟着提高。

打哈欠这件事儿虽小,背后的机制却还有许多秘密。通过研究这件小事,人们能够窥见大脑、演化的诸多秘密。

科学艺术奖 曳尾菌的小世界

百万粉丝科普博主“曳尾菌”用装上放大镜的相机和延时摄影装置,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微观世界:从餐桌上会出现的食用蘑菇,到罕为人知的黏菌,从随处可见、剩饭菜里都能长出来的霉菌,到精心伺候、仔细摸索培育条件才最终养成的独家菌种,都在她的拍摄名单上。

其中,最有特色的黏菌。这种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微生物,会有一段黏黏的营养生长期。此时,没有细胞壁的黏菌可以像变形虫一样,任意改变体形,把自己摊开、收起、移动,甚至像动物一样四处觅食、走迷宫。

化学奖 烤花生还是带壳的香

日本东京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研究生院应用生物化学系的村松智成等人,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和液相色谱等科学手段证实了许多大厨、酒鬼和家庭主妇的日常经验:带着壳一起烤的花生,更香!

生态奖 玻璃幕墙,鸟类墓地

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带领的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团队,自从2018年以来,从校园内系统的统计开始分析鸟撞情况,到2021年发起覆盖全国的全国鸟撞公民科学调查,至今为止已开展4期,全国31个省15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调查。这些调查工作为中国鸟撞问题的研究积累了数据,也揭开了鸟撞问题的冰山一角。

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中国鸟撞的常见鸟类,容易发生鸟撞的建筑,以及鸟撞的时间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推知我国鸟撞的情况,和外国同行的研究互相参照,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防鸟撞方案。

物理学奖 超音速香槟

爱酒的法国科学家——法国雷恩大学物理研究所Abdessamad Benidar(阿卜杜萨马德·贝尼达尔)、Robert Georges(罗伯特·乔治斯)等,对发射香槟瓶塞这件事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计算机,模拟了瓶塞飞出那一刻,香槟酒瓶发生的变化。还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香槟开瓶的场面,终于弄清楚了香槟瓶塞飞出的一瞬间,究竟有多快速度——不测试不知道,这个瞬间,瓶塞居然跑出了1.6到1.8马赫,也就是实验时音速的1.6到1.8倍!

心理学奖 爸爸也能辨认娃的哭声

在人类社会中,许多家庭中爸爸的参与育儿不如妈妈,难怪说“父爱如山”——育儿的时候像山一样一动不动。于是人们认为,爸爸对孩子的哭声也没有妈妈敏感。

法国里昂大学的古斯塔夫森等科学家通过实验给出了不同答案。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父母在分辨婴儿哭声的时候,没有性别差异。能不能听声辨娃,最重要的因素是经验。亲身参与育儿的时间长,对孩子的哭声就更敏感。

发明奖 毒液机器人

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后孙猛猛,与导师张立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谢晖教授,研发出了一种“毒液”机器人——在聚乙烯醇(PVA)溶液中,按比例依次加入钕铁硼(NdFeB)和硼砂,就可以得到一坨磁性泥。这一坨磁性泥,无论外表还是性状都很像电影里的“毒液”。

通过控制磁场,科研人员可以无接触地控制它改变形状、做出各种动作。而且和无孔不入的“毒液”一样,这种材料能够顺利通过1.5毫米的狭窄管径,能够严密地粘在人的手指、肩膀等部位的表面,甚至在弯曲手指的时候,它的阻抗还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它或许可以发展成可穿戴机器人,来进行运动监测。

除了变形以外,研究者还发现它的拉伸与收缩特性可以被用于“抓住”和“吞噬”目标物体,他们相信这些特性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有了这款毒液机器人,未来你不用再担心吃枣的时候不小心把尖锐的枣核吞进肚子里、划伤消化道,导致“吃枣药丸”。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毒液机器人可以无创进入人体,到胃里或肠道里去把它抓住、包裹起来,然后再带着枣核一起出来。

生物学奖 失眠的蚊子不叮人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生物科学系Joshua B.Benoit(约书亚·B·贝努瓦)团队,替人类报了一箭之仇:因为他们对蚊子下手了!

“丧心病狂”的科学家们每5分钟晃一次蚊子,不许它们睡觉。这个睡眠剥夺的过程长达4-12小时。然后他们再来观察这些被迫失眠的蚊子会有怎样的行为,捕食的意愿和成功的概率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结果发现,和人一样,埃及伊蚊和斯氏按蚊在被迫失眠后,都在次日晚上(或白天)出现了睡眠反弹——多睡了好几个小时,以弥补前一天失去的睡眠时长。而当面对食物诱惑(人类体味)和新鲜肉体(人类志愿者的双腿,限时5分钟)时,遭遇睡眠剥夺的蚊子食欲大减,5分钟成功降落吸血的概率骤降54%,可谓心烦意乱食不下咽,整只蚊都丧丧的。

数学奖 狗开心时摇尾巴是右撇子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永清团队/中科院自动化所余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蔚鹏飞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出了“狗言狗语”:狗摇尾巴时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对于不太熟悉的人,狗摇尾巴的角度更偏左;但是对于熟悉和热爱的人,它们摇尾巴的角度也会渐渐偏右。

希望奖 一撮月亮土 未来广寒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院士,以及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

利用我国的嫦娥五号飞船在月球表面自动采集回来的一克月球土壤样本,分析出其中包含钛铁矿、氧化钛、羟基磷灰石,以及多种铁基化合物等8种成分——它们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月球表面,利用太阳能来加工这些物质,生产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等等。这些物质都是人类工业生产需要原材料。

根据科学家的设想,人们登陆月球初期,还需要从地球运输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随着月面工厂建立起来,就可以在月球生产许多生存必需品。而且生产的原料,就是随处可见的月球土壤,能源就是太阳能!如果这种设想能够实验成功,在月球表面生存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这无疑会推进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的进程。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