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牛眼观·四维圆桌| 已读不回vs文字讨好,“网络社交礼仪”你怎么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今日话题:你遇到过这种网络社交情况吗:屏蔽同事,消息已读不回,这已经被网友列入要吐槽的“职场礼仪”。不过如今,一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社交现象——“文字讨好症”又引发网友共鸣,比如把“来了”改成“来啦”,最后总要加上“哈”……有人认为这种社交方式带来了“内耗”: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已经不会聊天了吗? 对于“网络社交礼仪”应该怎么看?我们的几位评论员各自有话说。

文字也要“讨好”是现代人的社交焦虑?大可不必

在互联网渗透到现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满足了现代人的社交需求。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很多人都习惯于网络聊天的方式,即使看不到对方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通过网络引起情绪共鸣。从颜文字到表情包,网络社交语言飞速发展,迭代更新。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也逐渐发展出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表情包或是语气词的流行,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面对面进行直接的沟通,而是通过网络方式实现。而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平面的文字变得人性化,只言片语间流露出发送者当下的情绪。比如想要表达亲切,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有时候,适当地使用语气词不一定是为了讨好对方,通过网络化的语言表达尊重、礼貌,传递积极友善的信号,有助于更好地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交流。

不过,网络社交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语言“规范”。在一些情况下,比如回复通知或工作安排时,就应当严肃些,这时“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或者说“嗯”“呵呵”,可能就会引发对话另一方的不适。

社交礼仪具体形式的选择在于个人,社交两方有表达情感的自由,不刻意、不伪装、不迎合,也不必过度解读。网络只不过加速了语言的演化,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感。用所谓的“文字讨好症”来制造社交焦虑,更大可不必。如果条件允许,不如放下手机键盘,一通电话、一场聚会,让情感交流回归最简单最纯粹的方式。评论员  江音

与其屏蔽和讨好,不如保持距离、适当表达

上班被各种信息轰炸,下班只想一键屏蔽,看到好友发来几条40秒以上的语音并不想点开……这是很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有网友甚至表示:“有没有一个节日是断网日,大家彼此不要联系。”这样的心声道出了一些网友在信息化时代面对过量的信息、过度的联系呈现出的心理。

除了屏蔽同事,“文字讨好”、“社交礼仪”又成为近日的热点话题,包括微信交流要加上“滴”“啦”“!!!”这些修饰语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职场聊天时不仅会遇到这些现象,也会打上大段文字又害怕内容过多、不断删减反复纠结。这不是“讨好”,其实就是一种对网络社交负担的反应。当网友害怕别人发给自己的内容太多、不知如何回复,极易催生“已读不回”;更担心自己发的信息枯燥无味、别人不回,于是加上各种表情包、表情符、感叹词,有了所谓的“文字讨好”。

在贴上这些“标签”的背后,其实不无道理,是一些“社恐人”面对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网络社交的一种疲倦。确实,如今网络社交已经无孔不入,与其屏蔽或讨好,不如愉快面对、理性应对。而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保持距离,适当表达。  评论员   王梦航

讨好?敷衍?难道这是网络“硬蹭症”

文字拥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但在互动的情境下,有时候并没有办法精准表达情绪。出于避免误会以及维持友好交流氛围的需求,有些人选择其他方式,如面谈、语音沟通,有些人选择对发送的文字进行“修饰”,如加语气词、表情包。当然,也有人不care人际交往中的“客套”,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不管哪一种,都是正常的选择,因人而异。将世俗的“社交礼仪”冠以“xx症”的头衔,有生造“流量”的嫌疑,毕竟当下任何与网络社交相关的话题都自带热度。一些很常见的网络现象,这次成了“文字讨好症”,下次可能就是“文字敷衍症”。这难道也是一种网络“硬蹭症”?  评论员  徐小梦

“文字讨好”有情绪价值,网络社交宜彼此尊重

喜欢用表情词,就成了“文字讨好症”?不知不觉,网友发现自己又被“定义”了。啥叫文字讨好症,看一看网上的解释,似乎颇具道理,用语气词、表情包,都是在给阅读者一种欢快回答的错觉。可再想一想,这叫什么“症”?一句话概括,不就是跟朋友聊天时尊重对方、礼貌对话吗?要说这是错觉,还不如说是感觉,开开心心聊天,快快乐乐互动,这不正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交礼仪吗?

之所以现在“文字讨好症”、“微信社交礼仪"等时不时就冒出一个话题,也是缘于网络社交实在太普及。可能你跟朋友之间一个月没时间见面,但你俩在微信微博可以天天“见”。这些社交平台、微信聊天文字构建起的网络社交关系,也是现实社交关系的一种映射和延伸。在现实中,越是熟悉的人比如家人,对话就不用太多语气词,表达意思即可,而中等熟悉程度的朋友之间谈话,还是需要语气词来“缓和”调剂一下的,面对只是随机偶尔接触到的陌生人,又不需要太多语气词来辅助了。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对话也是如此,同事、合作伙伴、客户等等,就是所谓“文字讨好症”最容易发生的社交对象。

还有一个原因,文字表达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文字表达一般比语言聊天更加严谨,面对面聊天会脱口而出,微表情也会直观反映你的态度和感情。但文字聊天会更加反映出你对与对话者关系的看法、定位与思考,可以说是更加礼仪性的,也是更加具有修饰性的,忍不住加上语气词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情等符号,也很自然。

“文字讨好症”既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在笔者看来应该是个中性词。“文字讨好”如果是一种普遍的社交现象,那么带来的情感也是交互的,无形中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善。如果说这样也是“内耗”,那跟带来的情绪价值相比,成本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人认为这样会减少严肃思考,可严肃思考体现在思维和语言的缜密性,跟对话礼仪应该是两个范畴的事。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现象让你的社交成本、精力付出确实增加了,那大可不必背有人设负担,大可以大大方方直言相告、直接表达、恰当回复。揭开种种社交面具之后,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网络社交的边界之一也是让双方感到舒服,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评论员   薛蓓

主持人   薛蓓

编辑 : 徐小梦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