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我想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平民英雄’”,苏州国画院院长每天一幅人物致敬“战疫”中的普通人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我每天画一幅人物,不画大英雄,想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身边的平民英雄。”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这几天连续创作了几幅人物肖像,在网上广为流传。一幅是“逆行者”,画的是赴鄂支援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医生施晓松,画中的他一身防护服,戴着口罩,右手竖起了大拇指,眼神坚定。一幅是“坚守”,画的是一位警察,戴着口罩,拿着本子和笔在记录。第三幅是“战死神——庚子中国必胜”,画的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侧面头像,轮廓用红线进行勾勒,体现出与死神抗争的必胜信念。

《战死神-庚子中国必胜》50X50。

《逆行者》136X68。

《坚守》136X68。

刘佳告诉紫牛新闻记者,1月30日他刚从国外回到苏州,“飞机上就已经感受到了紧张气氛,挨个量体温,说明情况。”回来以后,更深切体会到疫情发展态势的严峻,作为画家,他想拿起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这特殊的“战疫”。“这几天浏览消息,我常常被感动着,整个国家在这场意外来临的灾难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尤其是那些普通人:一线的医护人员,街头的基层工作者,以及众多的普通老百姓。”刘佳说,“他们也许并非是钟南山院士这样的大英雄,做的事情可能也很琐碎,很普通,但任务一样很艰巨,肩负的责任一样很重大。”在去苏州国画院工作之前,刘佳任教于苏州大学,“那天在电视里播出江苏援鄂医疗队出征,我看到了来自苏大附二院的施晓松医生,其实我并不认识他,但也算是旧日同事,很有亲切感,看到他身穿防护服站在病房里,竖起大拇指的那个动作,充满自信,我就想用画笔定格这一刻,于是有了这幅‘逆行者’。”“坚守”这幅则是在看报纸上刊登的一位警察的工作照片产生的灵感,“说实话,以前我没怎么关注过他们的工作内容,但照片上那位警察站在街头坚守岗位,觉得很不容易。也许在灾难面前我们才更能体会到这些平凡人的伟大,感受到身边的这些‘平民英雄’。”刘佳说这组画的创作方法是从著名版画家科勒惠支的作品中获得灵感,科勒惠支喜欢用黑白关系来表现平民的生活状态,有力度,很深刻。“我则想用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出同样的感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琳

画家小传:

1965年出生,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国画院院长。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