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成语一丘之貉,但“貉”,究竟是何方神圣?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作为野生动物,貉近年来已经频频出现在城市小区,特别是上海这座大都市。
近日,一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公布,揭示了上海“貉出没”的秘密。上海有多少地方出现过貉?小区里的貉激增,是什么原因?居民区的貉数量,应控制在什么程度才不会导致“人貉大战”?……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份“貉口普查”报告中找到答案。
根据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貉出没”的点位已达260多个,集中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闵行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超大城市第一次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招募150多位普通市民志愿者,对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进行同步调查。
这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志愿者,是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通常被称为“公民科学家”。他们参与公众科学项目研究,收集、分类、记录、或分析科学数据,与职业科学家密切合作。而野生动物的调查和保护,非一日之功,也难凭一人之力完成。这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就凝结着诸多公民科学家的汗水和心血。
为什么要进行“貉口普查”?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就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貉,包括刺猬、黄鼠狼等动物出现在城市,已经是一种常见现象,去年连野生亚洲象也一度逼近昆明。这也意味着,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道必答题。
正像人与人相处会产生矛盾,人与动物同在一个城市,甚至社区相处,谁能保证动物不伤人?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貉口普查”发现,上海社区环境的貉基线密度为1.08只/公顷,只要小区内貉的密度不超过基准线,人与貉几乎不会狭路相逢,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也能基本相安无事。这也提醒,在城市设计时不仅仅着眼于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场景,也要兼顾到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要求。比如,人们可以科学修补住宅的沉降缝,降低貉在小区里安家的可能。
虽然,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方案。但人们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平衡爱心与科学,知道用何种方法救助和保护野生动物。通过这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也让我们看到上海市民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变好,“貉”睦相处,互不打扰。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