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侍东亮护学事迹(视频截图)
“最美辅警”“最美职工”“最美呵护岗”“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港城叶欣仁”“中国好人”“平安英雄”“平安之星”“正能量榜样”……在侍东亮家的电视柜抽屉里,满满当当塞着几十份证书、奖章、奖牌。
江苏“最美人物”发布仪式现场
这些荣誉无声地说明:它们的主人是一名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言其平凡原因有二:身份平凡,是全国400万名辅警中的一员;岗位平凡,他常年值守一所小学不足50米长的护学岗,还以一名志愿者身份担任着该校的校外辅导员。说其不平凡的原因也有两点:据他护学的学校负责人统计,保守计算,2013年以来,被他护学过的小学生人数不低于1.1万人;因为“毕业照C位”“微信运动晒担当”和“奔跑护学视频”三篇新闻报道,他护学的先进事迹曾引发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全媒关注和全网刷屏。
毕业照上的“C位”(资料图片)
现实生活中,侍东亮所做的并非惊天动地,甚至有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他为何能从毕业照“C位”到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C位”被密切关注?原因就在于他9年多来把护学岗工作做到了极致,始终把真心真情融注于本职岗位,“我的使命就是保护孩子们安全无恙。”而师生们邀他坐毕业照“C位”也是源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感恩和报答。
作为重大典型被持续关注,首先在于侍东亮的个体奋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全媒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编辑,在灌云当地、连云港甚至很多的外地网友在微信、抖音和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自主推送或转发他的相关信息,但是近乎一致的都是对他爱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评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家长、师生和市民对侍东亮工作的认可:以每学年9个月、每天上学放学跑步护学10次计,侍东亮每年奔跑护学近1500公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奔跑哥”,这声昵称源自他多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源于他始终把学生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侍东亮的护学成效呼应了深层次的民间焦虑与社会关注。近年来,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秩序问题时常成为舆情重灾区风口,校园管理类更是往往占据较大比例,由此引发社会、学校、家庭的焦虑和关注。公安部门推行“护学岗”“高峰勤务”等警务工作模式,无疑是顺势而为。据悉,全国各地仅是设立“公安护学岗”就多达15万个,“高峰勤务”机制更更是广受群众欢迎,而侍东亮护学岗显然是这其中最优秀的护学岗之一。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侍东亮护学事迹入选“百项网络正能量榜样”;在由中国长安网和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主办的“平安之星”网络评选活动中,侍东亮当选全国首批“平安之星”,这也是江苏省公安系统的唯一入选人。
再次,还在于侍东亮的行为自觉能引领主流价值,更能承担起当下时代所需的精神引导责任。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大社会功能,其中又尤以主流媒体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大,舆论引导能力最强。长期以来,先进典型宣传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经验宣传、思想引领、组织教化作用至关重要。在对他护学先进事迹的报道中,媒体关注点从“毕业照‘C位’”到“微信运动晒担当”,他用从警20多年的自觉行动一直践行着“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努力干出名堂来”的人生信条,这样的先进典型必然会对媒体受众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正面影响,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思想合力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通讯员 夏兴俭 卞小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