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劳动课自带“药香”,受大学生追捧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2月5日讯(通讯员  程宸  记者 万凌云)精美的香囊、定制口红、手工皂……这些都是江苏大学学生的劳动成果。5日,校方介绍,“中草药栽培及产品制作”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新近获评2022年江苏大学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并且,这门“接地气”的劳动课,还唤起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

据介绍,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劳动和手工艺品制作三大环节。学生在学完中医药基本知识、劳动任务及安全教育、劳动工具认知与劳动体验等理论知识后,来到种植芍药、薄荷、金银花、红花、辛夷等植物的药植园劳动,体验中药育苗、栽培及养护,再把中药材预处理与加工。最后,制成香囊、口红、手工皂等手工艺品,体验到完整的中草药“种、认、采、制、用”过程。

“我们小组选择种植白术,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种植所用的土壤,然后我们进行分工合作,先铺上一层土,然后撒种子、用水浇透。”江苏大学药学2001班学生赵杰敏介绍,在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他们小组成员到药植园给植物浇水,悉心守护着种子的生长。

而课程“走红”,源于“走心”。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门劳动实践课程,开设之初,药学院主创团队成员多次打磨课程方案,小到药植园的选址,大到产品的制备及外包装设计等。如今,课程既有“全景全貌”,又有“焦点聚焦”,每一步都是用心之作。

劳动课

江苏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童珊珊告诉记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药植园参与实践,还鼓励学生参加“寻药记”活动,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通过挖掘道地药材,对所寻药材进行种植实验。同时,课程注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团队教师陈昱初就指导3名学生以《江苏大学校本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山茱萸》为题,申报并获批省大创项目1项。“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收获真知、掌握技能、推崇创新。”

“课程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让学生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既能以劳立德,又能以劳增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了根基。”江苏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陆杰,这样评价这一自带“药香”的劳动课。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