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短剧产业势头强劲,长短视频平台均有推出名目繁多的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推动微短剧制作,仅就数量而言堪称相当繁荣。在11月底,北京视协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工委、青工委联合发布的《短剧产业、问题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1-9月间,短剧备案量已达2792部64192集,约为2021年全年备案量的2倍,微短剧成为剧集产业的新风口。但微短剧的发展非常的不均衡,研究报告指出,微短剧题材出现扎堆问题,有70%以上都集中在都市和古装题材中,分布失衡。
虽然诞生了这么多微短剧,但真正实现破圈的凤毛麟角,剧情上的短板是一大问题。记者翻看多个平台的短剧版块,能够很明显发现不少短剧有一股浓浓的“古早网文”风,存在架空历史,脱离现实的问题,以夸张的剧情和反转套路来吸引眼球,成片也能看出拍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不高,演员几乎算是素人,演技生涩,场景则以实景拍摄为主,随处寻找一个马路牙子或者空置的房屋就能开拍,服化道也相对粗糙,剧集数量虽然多,但可看者寥寥。短剧市场呈现出虚假的繁荣,有量无质。
当前,微短剧的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平台分账和剧集付费,平台分账模式和网剧类似,剧集付费模式则采取了网文的模式,充值购买集数或者购买平台年费VIP解锁全集,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部分短剧造足了噱头,魔幻猎奇、媚俗烂梗屡见不鲜,剧情上刻意放大矛盾,激化冲突,打“擦边球”追逐流量,也因此常被批评为“格调不高”。随着短剧市场进入白热化,短剧的行业规范落地也势在必行,小成本短剧猎奇噱头的“生意经”恐怕得换换思路了。
如今的微短剧创作恰如当年的网剧、网络大电影,处于发展初期的混乱阶段,虽然也有诸如《大妈的世界》《通灵妃》《夜色倾心》这样的短剧取得了市场、口碑上的双重成功,但整体而言微短剧创作情况是泥沙俱下。尽管微短剧和网剧、网络大电影等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逻辑,但万变不离其宗,观众对于品质提升的要求是共通的,这是所有类型影视作品创作的普遍规律,微短剧最不能“短”的就是剧情,对于创作者而言,披沙沥金、去芜存菁的创作必不可少,平台方在力压限制低劣微短剧的同时,也应对精品创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当优秀的微短剧冒了头,获得了市场认可和良好的效益,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