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师生4年接力拍摄这部获奖纪录片,28年来传递和平的信念和期许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由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创作的纪录片《紫金草》,日前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院奖”纪录作品单元奖。该片由孙涛为导演,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束燕凌、赵茜雅、唐子怡、刘天豪、耿雨乾、魏裕海、饶雨桐、王琪构成主创团队。该片采用纪实手法,跟踪拍摄、记录了紫金草志愿讲解服务队三个年级部分队员成长的历程。记者采访主创,了解到其幕后创作故事。

28年来,

500多名晓庄学生加入“紫金草”

紫金草生长于南京紫金山下,后来逐渐被赋予“拒绝战争,祈愿和平”的意义,紫金草行动目前也已成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中,民间自发参与者最广泛的一项志愿者公益行动。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每一个开馆日,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紫色制服,胸配紫金草徽章,活跃在讲解、引导、急救等多个志愿服务的岗位上。他们中,有教师、医生、主持人、公务员、学生等人员。

其中,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讲解服务队成立于1994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员全部来自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在校生。28年来,总计500多名大学生先后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每年有20余位青年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前往纪念馆和相关场所为参观者进行义务讲解,服务队因此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这部片子就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期间,为了拯救难民,她曾被日本兵用刺刀顶住胸前”,“即使在安全区内,我们也可以看到,上面依然有红色子弹弹痕,这说明当时即使在安全区也并不安全”,“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是美国记者斯蒂尔,这部书第一次全面且广泛地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开头就从多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拍起,“我觉得这段历史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来传承和讲述,所以我报名参加了晓庄学院的志愿讲解队。”他们面对镜头讲述了内心如何看待这份工作。

片中还呈现了志愿讲解员是如何选拔出来,比如讲解时是不是红色太浓,眉毛会动、手势对不对、指着资料讲解要面向观众等这些细节都会成为考究之处。从培训讲解到第一次上岗,以及数年讲解的磨砺过程中,学生们坦言收获了很多,接力棒不断传递。


其中还有幸存者后代,

“历史和期许,我们来守护和传播”

晓庄志愿讲解队每年都会有一些老队员因毕业而离开,也不断会有新鲜血液加入进来。穿上紫色背心、戴上讲解器,他们庄严承诺,“我承诺,尽其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者精神。”2018年紫金草志愿讲解服务队队员葛薇说,讲解员是纪念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纪念馆向观众传达一些历史知识,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

2019年紫金草志愿讲解服务队队员张令仪说,来参观的有很多小孩子,叽叽喳喳的他们看到一半不再说话,特别认真地看文字,不懂的地方还会主动问我,姐姐,这个图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孩子愿意去了解这段历史,你会觉得真的有教育意义,他们愿意去了解并传承,这才是历史存在的最大价值。



有些同学的家庭还和这段历史有着特定联系。从晓庄学院毕业的马雯倩,她的祖奶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马秀英,志愿者身份对她来说更是意义非凡。“1937年她只有16岁,在那场灾难中她失去了三哥。每到纪念日,她都会哭着我们讲起她的经历,她的腿上就留有当时日军留下的刀疤。”马雯倩说,“她希望孩子们一辈子都平平安安的,再也不要发生战争。和其他幸存者一样,他们正在慢慢老去,我决定加入志愿讲解队,是毫不犹豫的。我觉得,他们的过去和对未来的期许,是需要我们来守护和传播的。”

孔佩文是24届紫金草志愿讲解服务队队长,大一进入讲解队,当时队伍一共20人,每周两个人负责一整天的讲解。令她记忆最深的是,“2018年一个下午,我们采访了四位幸存者,当时杨奶奶已经重病在床,六天后夜里,接到纪念馆老师的电话,我才知道她已经去世了。那天晚上我一边剪视频一边哭。”孔佩文说,“因为我觉得我们传播历史的速度,真的赶不上老人离开的速度。觉得特别愧疚和无助,希望紫金草能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手中传递下去,把和平的信念和期许永远传递下去。”


漫长而又挑战十足的拍摄,

由师生合作,接力传承

采访中,该片导演孙涛还跟记者讲述了纪录片拍摄的艰难幕后。为了更好地记录和反映这支志愿讲解服务队的日常活动,2018年,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组织16年级五位同学,申报立项了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群体参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与宣传志愿者活动影像调查》,为此开始了一段漫长而又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孙涛表示,虽说这些同学全部来自广电专业,但是五位女生组成的团队,各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尤其是长时间跟拍各种现场,不仅考验专业的创作能力,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如何抓住有价值的人物呈现和故事脉络?

2019年9月,团队所有的同学因为考研复习无心恋战、相继离开,拍摄工作被迫暂停。经过老师的协调和动员,陆续有一些17年级编导班的男生重新组成团队,于当年12月国家公祭日前夕开始了继续创作。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打断预想的进程,唯一坚守下来的男生后来召集了两位18年级的学妹,在时断时续的拍摄中缓慢推进。2022年初,自己作为学院一直负责这个项目策划和创作指导的专业教师,孙涛连续工作半个月,从近十位同学拍摄的300多G视频素材中整理、剪辑、制作出这部25分钟的纪实作品《紫金草》。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孙涛表示,这部师生合作、联袂创作的纪录片,因为“疫情”防控等诸多原因,还存在不少场景没有拍到的遗憾之处,但作品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和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传承、激发世界和平的永恒信念,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鲜活的现实影像故事。

通讯员 姚群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