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沉浸式和平课,南大学生打造交互程序“寻找拉贝”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我从1908年起在中国经商,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被战火席卷,我不忍心对自己的中国职工及其家属弃之不顾。而要全力帮助他们——这本是理所应当的。”85年前的12月13日,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小粉桥1号小楼里写下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震撼。

这些文字不仅结集成《拉贝日记》,还被南京大学一群学生写进了一款互动小程序中。13日,“寻找拉贝”互动程序节选片段“登陆”微信公众号,邀请网友测评。采访中,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们的同学在进行拉贝在中国相关人和事的采访和专家访谈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和平教育,12月,我们又重新启航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和和平教育的传播者。”

南京大学学生朗诵《拉贝日记》

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自南京大学的学生在拉贝塑像前朗诵《拉贝日记》选段,以此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愿和平。从2016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前夕,热爱和平的中外人士会来到这里徒步。当路过的市民将目光投向他们身上的紫色背心,讲出“重走安全区”时,他们不仅是这段历史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受邀担任"南京安全区"主席,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救助和庇护。在此期间,他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南京的情况。这部《拉贝日记》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滔天罪行的有力证词,以中、英、日、德四种语言出版,是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约翰·拉贝记录了2000多页的日记,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此外,他几乎每天都会整理出一份日军暴行记录汇编,交给日方以示抗议。

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后,他还在柏林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揭露日军的暴行,结果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1950年约翰·拉贝病故。1996年12月,尘封近60年的《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公开,随后还以中、德、日、英四种语言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当前,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全球建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云育和平”:沉浸式带来和平课

南大德语系的老师为《拉贝日记》的翻译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 “云育和平”项目组指导老师陈民表示,“我一直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够把我们传承下来的工作,做得更具有现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来自南京大学的实践团队,自2021年6月起,致力于从和平学角度理解拉贝,通过多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传播拉贝先生的动人事迹与不朽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2021年暑假,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踏上关于和平的探寻之旅。同学们辗转南京、北京、上海、天津四地,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连线的方式采访了27位和约翰·拉贝以及南京大屠史有关的海内外人士,最终形成14万字口述史材料和90分钟纪录片。

团队发起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告诉记者。“学生们所做的,不仅是认识拉贝,更多是传递大爱,愿和平安全成为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想要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和约翰·拉贝,2022年1月,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云育和平”项目组,以前期寻访为基础,开始研究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和平教育课程。

2022年4月,张焱阳代表团队以线上直播课的形式进行了第一次讲课。团队还把课堂搬进实景地,从拉贝故居出发重走南京安全区,线下讲解,线上打卡,历史与和平这一沉重的命题,在年轻人之间变得生动且立体。

不到一年时间,14期视频录播课陆续上线,并向1800多所学校开放;全国十个省市的数万名学生聆听过云育和平的直播课或线下课。仅12月上旬,就有上海、福建、南京等地8所中学向他们提出定制和平教育课的需求,用一些适于在年轻人当中传播的形式,把和平元素转化到现在的作品当中去。

3D建模打造《寻找拉贝》交互程序

成员张艺儒表示,在项目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款《寻找拉贝》交互程序的制作过程了。“从建模开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我的感情。跟随叙事线索,亲手描绘的每一个细小的物件——无论是钢盔、信件,还是防洞口的沙袋——仿佛在回溯一份伤痛和博爱的记忆。未来,我还将参与绘本的创作,希望能够通过画笔让更多人了解到拉贝的故事。我们将用行动表达对拉贝先生的缅怀之情,将这份光与热在当今世界中传递下去。”

有意思的是,这款交互程序,借助3D建模,带大家了解了拉贝先生早年在中国的经历、体验日军入侵时南京城内的危急、走近拉贝先生拼死护住南京平民的那段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拉贝先生用他无私博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做出有力的回答。

陈民说,“我和我的同事常晅老师2021年6月组建这支学生团队,起初是为了南京大学本科生院的国际云科考项目,开展科学训练和社会实践,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人的教育是最终目标。我们的同学在进行拉贝在中国相关人和事的采访和专家访谈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和平教育,12月,我们又重新启航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和和平教育的传播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和平研究所所长刘成认为,“创建和平,是对过去历史的最好的纪念和修复。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全面深刻的记忆,并反思,认识到每个人的责任,才有可能让过去的历史创伤,与未来和平非常好的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过去的创伤只有通过今天的事实,我们的行为才能跟未来的和平相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