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世间》到《梦华录》
温暖底色,美到上头
今年你从头追到尾的剧有哪些?现实题材剧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中,《人世间》仍备受瞩目。原著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人世间》,因为2022年的影视剧改编取得巨大成功。作为2022年开年大剧,《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拨动亿万观众的心弦,大结局创央视近八年新高。该剧不仅成功拿下第31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电视剧导演等奖项,五个一工程奖,还获得第35届华鼎奖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锐演员等10个奖项的提名。
IP是助力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文化符号的有效路径。在话剧、文创、数字藏品等多个领域,《人世间》IP也成功落地,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话剧入选首届“大戏看北京”精品剧目,已在中国与24座城市的观众见面,巡演50多场。在爽剧逻辑风行之下,《人世间》在成功之前并不被看好,但导演李路认为,“我一直觉得即便是物质贫乏的时代也依然有温暖的阳光和干净的衣裳,我看中的正是《人世间》里中国人身上那种温暖、积极、向善的主基调,看中的正是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坚定,这才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变的力量。”
古装偶像剧近年来一直陷入“圈地自嗨”的状态:剧本深度依赖网文大IP,原创严重只顾撒工业“糖精”……一部《梦华录》打破了僵化的创作套路,在掀起全民追剧热潮的同时,带动了一场对于中国宋代传统文化的追捧热潮。与其说刘亦菲陈晓CP深入人心,不如说传统文化带动大家沉浸式追剧。被电视剧带火的宋代主流饮茶方式点茶法,令剧粉惊叹,古人也玩“拉花”。当时流行的斗茶,其实就是调茶手法的比拼。轻罗小扇、焚香点茶,《梦华录》中刻画宋人生活的每一帧都传递着风雅的审美风尚。
从“一墩难求”到三星堆考古
中国式浪漫,目眩神迷
还记得,2022年伊始,北京冬奥会上,用现代科技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独特意境,给观众留下震撼而深刻的艺术体验。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在时光轮转中开启冬奥篇章;火炬放置在巨型雪花中间;赛场上,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编织而成的颁奖花束、从古代同心圆玉璧汲取灵感的颁奖奖牌、“冰丝带”“雪如意”等冬奥场馆的浪漫命名;穿着冰晶外壳的国宝“冰墩墩”一墩难求,灯笼造型的“雪容融”掀起全民冰雪消费的热潮,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无不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式审美。回想冬奥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寄远,也寄托着我们对这一年远去的逝者的思念。
在当下中国,文化IP已不再局限于文学、动漫、影视作品,而是延伸至三星堆、长城、故宫、敦煌、大运河等文物古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博类IP成为新宠。刘慈欣笔下的“三体人”已经在影视作品中出发了,这一年国人热烈遥想并探索“元宇宙”,从文创雪糕到考古盲盒,从数字化藏品到数字宣推官,数字人早就与“打工人”并肩奋斗。越来越多的“国潮”IP深受喜爱,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引领的潮流涌现。
仰望三星闪烁,追溯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为世人探究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稀世物证。2022年,回顾金面具、青铜大立人像、扭头跪坐人像、青铜神树等各种造型奇特、充满想象力的文物不断走进大家的生活,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新发现惊喜不断,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从虎年春晚到以此为素材的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三星堆带动文博热潮、文旅文创消费,接下来也期待更多的三星堆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此外,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考古揭露出“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在一项又一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中,一段段迷雾中尘封的历史正在揭开。
从《只此青绿》到《诗画中国》
沉浸式审美,开启“国潮美学”
动了宋文化DNA的,不止“梦华录”,还有年度文化爆款“青绿”。从年初春晚出圈,传世名画与舞蹈艺术浪漫邂逅,《只此青绿》主创团队将《千里江山图》的山川造型幻化为灵性的舞蹈。演员们以流动的舞姿、充满宋韵想象的造型,演绎出青绿山水里的孤峰远岫,那些持续变幻的“书画山水映像”也演绎出王希孟笔下那抹青绿的灵魂,带动“国潮美学”风暴。
当《只此青绿》成为现象级舞蹈诗剧,《忆江南》在今年春晚过后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在剧场舞台上,通过还原、复刻、衍生,呈现经典名作的神韵,也成为艺术创作者热衷的手法。有了匠心独运的艺术表现、智能科技的加持赋能,人们在舞起来、唱起来的艺术作品中,与历史对话,和古人神交,不失为一种传统文化全新的打开方式。
当《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走到N季,不仅是国产综艺节目的“爆款制造机”,不断突破类型创新,还带动文化话题出圈,引发文化科普。据悉,2022年重点频道全年共计上线文化类节目15部,收视率平均保持在0.4%以上,网评8.48分,远超出其他类型综艺平均水平。单美术类节目方面,就有《美术里的中国》《书画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多档节目“同题竞争”,文博类节目也有《上新了·故宫》系列与《博物馆之城》《最美中轴线》《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新旧交替,而《我在岛屿读书》开拓的读书类节目打破了综艺节目与纪录片的界限。
此外,去年打响品牌效应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2022”,继续生产沉浸式视听作品。从元宵、清明、端午再到七夕和中秋,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全新呈现形式,让人梦回“龙门金刚”的《云窟万象》,将舞蹈之美融于现代技术的《陇上踏歌行》《思钧如见君》以及《飞龙在天》,都为电视荧屏增添古典文化的悠长韵味。
从“围炉煮茶”到世界非遗文化
六朝烟水气,藏着江苏茶文化精神
非遗是中华民族骨血里的山水,亦是亿万国人生命中的乡愁。当下年轻人在短视频、直播中感受戏曲唱腔、品味民乐音韵,已是普遍现象。网络平台和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
红泥围炉,煮雪烹茶。随着冷空气来临,围炉煮茶迎来消费新高峰。11月29日晚,随着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文化IP再次引发世界关注。江苏是产茶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底蕴,为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孕育了丰富的茶非遗资源。江苏碧螺春制作工艺、雨花茶制作技艺和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趁势出圈。三五好友,围坐茶炉,谈天说地,茶水沸腾,烤物滋滋作响……最热门的新中式生活方式火的不是没有缘由,其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更寄托了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青年文史学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其实在唐宋以来的茶肆、茶铺的基础上,大量茶馆开始出现,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清人陈恒庆的《谏书稀庵笔记》中提到:“燕京通衢之中,必有茶馆数处。盖旗人晨起,盥漱后则饮茶,富贵者则在家中,闲散者多赴茶馆。以故每晨相见,必问曰:‘喝茶否?’茶馆中有壶茶,有碗茶,有点心,有随意小吃,兼可沽酒。”江苏当时也有大量茶馆,《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段,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与友人游雨花台,“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这六朝烟水气,堪称江苏茶文化精神。
未来如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以中国茶文化赋能世界茶产业发展,使其更具传播力、生命力、持久力,推进中国茶文化走出去展现担当,为增强中华茶文明影响力贡献力量,这是摆在2023年的思考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