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塘北遗址
11月初,连云港海州区发现大规模西汉墓葬群,并命名为海州饮马池墓地;11月底,徐州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出土各类陶瓷、金属器文物等1600余件组,与此同期,在江苏盐城则出土了1.5吨唐宋时期的古钱币窖藏。
2022年江苏考古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文物和遗址的不断上新让我们与千年前的江苏越走越近,千百年前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考古遗存为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证。
新玩法:文创不仅可以是文物周边,新的“整活”已经出现
如何穿越历史,让文物与当下衔接?文创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方式。在2022年,文化消费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博物馆看展览外,文创消费成为文博消费的大头。自2018年文创IP开始大范围的脑洞大开,博物馆文创开始褪去了“旅游伴手礼”“柜台吃灰客”的印象,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单品,在2022年,博物馆文创势头依旧强劲。
创新玩法无疑是今年文创关键词,如今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启了个性化文创设计,文创赛道也是越来越“卷”,怎么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文创“整活”,变得更加好玩起来是今年的解决方案。今年的爆款周边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就是其中代表,来自文物马踏飞燕的文创“绿马”一经推出就走红网络,魔性的表情和动作很难不让人心动。
今年的文创市场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就是“机关解密书”,离开馆藏文物,而将目光放在博物馆本身的文化背景上,于是诞生了一系列以博物馆为背景的悬疑向“机关解密书”,可玩性高,观赏性也好,部分机关书还能和实景交互,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纷纷推出了基于各自文化背景的悬疑历史“机关解密书”,在市场上颇受年轻群体的欢迎。沉浸式历史解密互动打破常规文创紧紧围绕着文物的这条思路,文化本身也能“整活”。
新趋势:文博行业向数字化进发
我国的文博行业将会往什么方向走?答案几乎可以说是毋庸置疑——数字化。2022年是数字技术大爆发之年,在前两年的疫情影响中,博物馆开始纷纷探索数字化道路,至2022年数字化建设已经趋近成熟,云上博物馆已经相当普及,VR展厅沉浸式观展也不再稀罕。根据《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截至到2022年7月,北京等30城市已着手建设博物馆之城,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数字化展示形式成为多数城市发展文博数字化的重要举措。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南京不落于人后,南京博物馆等老牌博物馆整起了“氛围感”,民国馆让观众直接穿越民国街头,带来超乎寻常观展的体验。红色主题博物馆也花样百出,各式教育活动、陈列展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根据《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还有更多博物馆将在南京落地,规划中表示到2025年,南京将力争新增100座备案注册博物馆,力争新增国家级博物馆5座以上,每年要举办300个以上展览。南京的博物馆之城未来可期。
在2022年,各大博物馆也开始抢先“触网”,伴随今年数字藏品的走红,文物数藏成为热门趋势,线上数字藏品数量突飞猛进。沉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与诞生不久的元宇宙来了个新鲜碰撞,让沉睡千年的宝贝们成为潮流的社交符号,以全新样貌出现在区块链的世界中,为文物IP如何翻新提供更多可能。
就在12月27日,全国首个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官宣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启动,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文博行业还将继续在数字化的路上稳步前行,探索着更多可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