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诞辰90周年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文学界的美丽杀手”“美国文坛黑女郎”“曼哈顿的女预言家”“美国公众的良心”……这些称号,都与苏珊·桑塔格有关。

桑塔格,美国作家。90年前的1月16日,她出生于曼哈顿,彼时她的父亲正在天津经营毛皮生意。

而桑塔格又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她被视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古巴革命开始时,她亲临现场;柏林墙倒塌时,她亲临现场;美国9·11事件后,年近七十的她写下《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一文,反对出兵伊拉克……

从她的小说和评论中,我们能看到她作为作家的敏感和评论家的犀利;从她参与的社会活动和发表的言论中,我们又可以见识到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正义感。

桑塔格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先后创作了《恩人》《火山情人》《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等文学作品,对自己及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和剖析。

同时,她的个人经历也充满着诸多传奇色彩:17岁在大学结婚,19岁生下孩子,26岁离婚独自抚养孩子长大,42岁之后两次患癌、两度与癌症作斗争……

在很多文学研究者看来,桑塔格是一位很难用标签去界定的人,名气很大,身份很多元,以至于大众对她人生的兴趣,超过了她的作品。

2004年12月,桑塔格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去世。

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在她生前,就有美国作家为其写作传记。近些年来,中文世界又有多部“桑塔格传记”及回忆录作品面市。

去年10月,由桑塔格之子里夫·戴维唯一授权的桑塔格传记《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被译林出版社译介国内。此书曾获得2020年美国普利策奖,是著名传记作家本杰明·莫泽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写就。

1月15日,译林出版社在南京举办“纪念桑塔格诞辰90周年”活动,邀请本书译者姚君伟与南京大学教授但汉松、陆远发起对谈。

太过复杂的桑塔格

桑塔格写于1964年11月1日的日记里,记录着这么一段对话:

有人问她:你总是成功吗?

她答:是的,我百分之三十的时间都是成功的。

提问者:那你就并非总是成功。

她答:不,我总是成功。百分之三十的时间都是成功即总是成功。

……

3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桑塔格的整个童年都在对文学的陶醉中度过,沉迷莎士比亚、狄更斯、叔本华等人的作品。12岁时,她在圣莫尼卡的一家书店第一次看到一些关于大屠杀的照片,这件事对她震动甚大,让她一生都被残酷的战争问题所困扰。

她于一次又一次的写作中发问:痛苦怎么才能被描绘,又怎么能被忍受?

在文学创作上,她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所以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她时常会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但汉松说,很多读者可能熟悉的就是桑塔格在大众传媒上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如果90年代喜欢去BBS等网络平台参与讨论的话,一定会认识她。”

无论是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摄影等聚焦于文化领域的话题,还是疾病、教育、妇女运动等散开来的社会议题,桑塔格都曾一一发表过自我观点。

她还迷恋哲学。凭借个人经验,她完成了大量的哲学著作。“Je rêve donc je suis(法语,意为:我梦故我在)”,这句对笛卡尔名言的改写是桑塔格长篇小说处女作的第一句话。作为开场白,同时也是全书唯一一句外文,非常醒目。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姚君伟是《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的中文译者,他曾在2004年前往美国访问桑塔格,对其作品及大量的日记、随笔进行过深入研究。

在本次分享会上,姚君伟谈到这部传记诞生的过程——在本书之前,国际上已出版过几种桑塔格传记,但它们大多因为种种原因并不尽如人意,不是资料有限,就是浅尝辄止,或者就是对传主有诸多误解,这引起了桑塔格之子戴维·里夫的忧虑。经过深思熟虑后,戴维联系到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奖的年轻作家本杰明·莫泽。

桑塔格与中国

桑塔格与中国也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本杰明·莫泽在书中序言曾形容说:“中国是这位最具世界主义情怀的美国作家第一个念念不忘的地方。”

这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20世纪20年代,桑塔格的父亲就到了中国,为一家毛皮公司做事。她的母亲也曾在婚后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孕育了桑塔格。

1938年,她的父亲因病在天津一家医院去世,年仅33岁,当时桑塔格才5岁。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于一组照片,还有一段拍摄于中国的几分钟短片——摇晃的镜头展现了当时的中国首都北平:宝塔和商店、人力车和骆驼、自行车和有轨电车。这段画面一直被桑塔格保存在家中,被她视为镇宅之宝,因为是自己父母在一起的仅有的动态影像。

对少时的桑塔格而言,中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幻想之地,由翡翠、柚木、竹子构成的一道风景。她最终在人到中年之际来到中国,并在到来之前就曾撰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短篇小说,这是她最早的虚构作品。

1973年初,中国政府邀请她作为西方作家和知识分子代表团访中,为期三周,回去后她写了一篇自传体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发表于当年4月的《大西洋月刊》。

20世纪70年代早期,她还曾写过一个剧本初稿,讲述一对富裕的夫妇在天津租界的故事。可惜的是,没有正式完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