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夫子庙就会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
早在唐代中期,南京评事街笪桥一带聚居了不少扎花灯的手艺人,也正因如此,南京早期元宵灯市就此诞生,从此火树银花、观者如堵的灯市盛况千年不衰。据史料记载,那时的南京人几乎是“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到了明代,作为首都的南京城,元宵节看灯更是热闹,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从笪桥到评事街,沿升州路一带,灯火通明。在街道的两边,扎满了用松树枝叶搭的棚舍,也就是松棚。在松棚的四周,还点缀了一些巨型华灯,堪称是灿若白昼。不过这个松棚可不是卖灯的摊位,而是乐队的“工作室”,不少乐师在此吹箫击鼓,展现才艺。在松棚外,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艺人穿着戏服,踩着高跷穿梭在人群里,这绝对是又将元宵节的灯市推向了高潮。
除了平民老百姓喜欢在元宵节观灯以外,皇帝也爱去凑热闹。朱元璋就特别喜欢在元宵节微服出访,探察民情,但有时这对老百姓们来说并不是好事。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照例带着马皇后上街观灯,路上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悬挂着一个花灯,这灯上画着一个怀抱西瓜的大脚女子。朱元璋有点看不懂,但隐约觉得与自己有关,于是就派人去询问这个灯谜的谜底,结果得知这个谜底居然是淮西女子好大脚的意思。朱元璋一下子火了:这不是嘲笑马皇后大脚嘛?回到皇宫后,他就下令要将挂灯的人一律斩首,幸亏刘伯温巧使妙计,才让那些百姓人家幸免于难。
明·佚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由此看来,元宵节看灯有风险,但再大的风险也挡不住老百姓们要过元宵节的热情。到了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非常大方地增加了十天元宵节假期,让大家带薪观灯:“我太祖高皇帝君临天下四十余年,法度明备,朕恪遵成宪。今四方无虞,民物康阜,思与臣民同乐太平,自正月十一日开始,其赐元宵节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事具本封进取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驰夜禁。著为令。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宴。”不仅如此,朱棣还下令让人在皇宫的午门外扎鳌山万岁灯,说他要与民同乐。据《皇明通纪》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这个鳌山灯是用数百种、几万盏的灯叠成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还会把各种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叠积起来,通常能堆积十三层高数丈。这一准备就要两个月,每次花费也要数万两,隆庆万历年间更是暴涨到了数十万两白银。到了元宵节这一天,鳌山灯就变得十分壮观了,各种形状的彩灯都被点亮,不远处还放着绚丽的烟火。老百姓们不仅有灯有烟花看,同时还有数百位伶官也会在现场演奏,身怀绝技的艺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大展身手。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后,南京午门鳌山灯会渐渐被废,南京人民又全部涌向了观灯的老地方:笪桥。
明·佚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到了清代,南京的笪桥已经形成一个特色,人们提到笪桥就会想到元宵节的花灯。据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笪桥灯市,为金陵一胜。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后乃移于评事街。”据载康熙皇帝南巡时,就曾经到笪桥来观灯。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描写贾元春在元宵节回家省亲时,也描写了当时南京元宵节的景象:“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至于为何最后又被迁移到夫子庙一带,极有可能是因为夫子庙增建了贡院以后,附近的酒楼、客栈也都随之产生,所谓的“商业街”也日渐繁荣。而当时,秦淮河是南京的交通要渠,除了官吏士子来此处以外,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也都会来此处聚集,夫子庙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闹市区。于是,笪桥灯市也渐渐地迁到了夫子庙一带,一直沿袭至今。金陵小岱
【“小岱读史”为金陵小岱专为“微史记”开设的专栏,金陵小岱为南京作家,著有畅销书“文物里的故事”系列。】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