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卫中心,韩慧在工作中。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家庭的反思
有观点认为,家庭要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韩慧也理解家庭的不易。
“家庭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不认为是决定性或者绝大部分的。人是一个多样性的生物,除了家庭,还要去接触外界(环境),社会的、学校的。”她说,有的父母完全暂停了手上的工作,陪伴孩子住院、一点点好转。
家庭是支持青少年度过考验的关键。在医院,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往往结合起来运用。住院期间,医院提供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例如会有游戏、艺术治疗,也会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韩慧所在的病房允许家长陪护,陪床的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学习课程,进行家庭治疗。
有些青少年的症状多表现在家庭中。韩慧见过一个10岁女孩,和家里人不交流,也不愿意上学,洗澡、吃饭都很被动。家长把她送来住院时,女孩一句话也不说。她觉得,孩子挺严重,似乎交流、日常生活等社会功能受损。但出乎意料的是,女孩独自在医院住了一星期,慢慢开口说话了,和同院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表现得挺外向。
从女孩的口中,韩慧了解到,女孩父母之间冲突大,意见往往不一致。她给女孩父母做家庭治疗,也发现两人总是控制不住地相互指责。韩慧向这对父母直言,“如果此刻我是你的孩子,我都感到呼吸很困难。”
“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孩子最后就不愿意讲话了,我到底帮谁呢?但是她脱离了家庭环境后,病房又有很多小孩子,培养起来纯真的友谊,又可以玩游戏。换了一个环境,她好像慢慢地又活过来了。” 韩慧说。
女孩在医院待了一个月,韩慧给她的父母做了4次家庭治疗。到后来,这对夫妻已经能意识到他们一直在争吵,以及争吵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渐渐地,他们发生冲突的频率在降低。“他们之间有隐藏得很深的情绪,4次咨询肯定不够。但他们的确在思考,接下来怎么做,至少在孩子面前要一致。”韩慧说。
在女儿林林确诊一段时间后,方璇才明白孩子曾经的表现意味着什么。初二的时候,林林常拿笔在手腕上画,画出割裂的效果。心理咨询师告诉方璇,孩子有自杀念头好久了,幸亏他们去得还算及时。
方璇寻找孩子生病的原因,回想着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林林成绩中等,从小学开始就说不喜欢上学,但是安静、听话、懂事。到高中,林林偏科比较严重,高一英语能考到满分,数学只有20分。方璇不要求成绩,但丈夫严厉,从林林小学开始就因为学习打骂孩子。
因确诊抑郁症提出休学时,方璇丈夫仍不同意。他脾气火爆,让孩子必须上学。“孩子说要去死,爸爸就说那你去死吧,然后摔门走了。”方璇说。
方璇逐渐意识到,父母之间的冲突关系、父母和孩子间的不良沟通,都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
她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林林想全家人一起去旅游,方璇丈夫心里是想去的,但是因为工作不好请假,所以一直拖着不回复孩子。孩子有点不开心,方璇就去问他。丈夫被逼急,夫妻俩吵了起来。林林哭着说,“你们如果不生我还有这些事情吗?为什么要生我?”
咨询师告诉方璇,对孩子来说,吃药、住院、咨询都只是辅助手段,只有父母改变自己,孩子才能真的好起来。
林林拍下的晚霞
方璇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去了解情绪的发生与处理,并希望影响、改变丈夫。在和丈夫发生矛盾时,她先肯定丈夫好的一面,再谈具体问题。为了让丈夫更了解抑郁症,她找来网上的科普视频。丈夫和孩子沟通时,她录下对话,把录音放给丈夫听,让他知道沟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让方璇松一口气的是,丈夫听了录音说,觉得自己不对,他此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
(为保护隐私,除韩慧外,其余受访者均为化名)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