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聊斋丨过好世俗小日子 有些配套很重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大家好。我是新闻评论员尹武。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在1983年确定的,按照孔子给人生划分的六个阶段,“3·15”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了。
尽管有些人对一年一度的“3·15”活动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每年到这个时候,“3·15”还是足够吸引眼球。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对于普通平民阶层来说,追求过好小日子的目标压倒一切。他们可能不在意怎么分辨什么是大道理和大忽悠,但他们一定很在意自己花钱买的是真货还是假货,而“3·15”就成了过好世俗小日子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
过好世俗生活小日子,老百姓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花钱消费,物有所值。在家里接到陌生人电话,无需搞得紧张兮兮的。出门在外,不上当,不受气,不被坑蒙拐骗。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平平常常、从从容容的世俗生活小日子,往往却被意外搅黄。所以,作为守护世俗生活小日子的“配套设施”——“3·15”,其作用价值就凸显出来。
每年“3·15”在揭露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同时,实际上也在净化着社会生活环境,改造着社会治理生态。“3·15”培育催熟了一批又一批的理性的人,他们从关注生活中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而关注到身边有头有脸的人是不是说话算数?关注到公布的各类数据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关注到家长和老师是不是教会孩子讲诚信?关注到铺天盖地的网络声音是不是真实可靠?而这些正是现代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
市场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批贪婪而丧失底线的企业和商人。孟德斯鸠在关于《十恶》的论述中,对“第四恶:没有道德的商业”是这样说的:“商业虽然是以盈利为主导,但是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确保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妥性。便捷高效的商业活动,依然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不择手段的盈利为目的。一旦道德失范,那么带来的就是社会的互害模式。纵使经济呈现出一时的繁荣,也难以避免商业信誉的毁灭,从而得不偿失,连锁效应导致人人自危。”
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更没有现代社会。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说,“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信用。”确实,只要是真正的市场行为,都是体现人格平等前提下的自由选择和价值交换,遵守契约等基本精神。与市场同样,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也离不开信用。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假冒伪劣商品普遍泛滥,与其说是市场道德的溃败,不如说是社会治理出现了问题。
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是说到了40岁就什么都明白了,不糊涂了,它指的是前进的目标清晰了,追求的方向不动摇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到“不惑之年”的“3·15”,其担当的使命也越来越清晰,理性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对世界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假冒伪劣,都要有分辨能力,确保生活处在真实的场景之中。
拍摄:吴伟龙、刘家辛
剪辑:谢燕
校对:李海慧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