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和花近期也是火上加火,有网友拍的图片和视频显示,其圈舍前人流满满当当,园方只得在其圈舍前采取分流引导。有网友形容说,花花(和花的昵称)的外形极具辨识度,矮矮的,胖乎乎又圆圆的,坐下就是个“三角饭团”,总能在众多大熊猫照片中轻易地找出它。而且花花性格温顺亲人,是为数不多两岁后还能让人近距离接触的大熊猫。很多网友直呼花花为“女儿”,说它萌惨了。
观点:有安全感还很治愈,接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大熊猫和玲娜贝儿都具有萌萌又毛茸茸的模样,它们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而又有力量。
姜冰分析表示,它们都拥有超级可爱的外貌特征。大头、大脑门、大眼睛、饱满的面颊、后缩的下巴……心理学上将这些婴儿特有的视觉特征,称为婴儿图式,很容易激发成人的喜爱,以及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保护欲,就像看到婴儿一样,让人们忍不住想要保护它们、照顾它们,让人变得温柔有爱心。
“爱的给予是双向的,当人们倾注了情感时,情感就流动起来了,也会获得回报。我们从它们那里,会获得安全感。”姜冰表示,动物和玩偶还有一种毛茸茸的触感。2011年《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科学》显示,毛茸茸的质感会让人感觉到温暖和舒服,会让我们有一种平静、安全和舒适,而这种安全感是哺乳动物都需要的。
姜冰表示,皮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来消除饥渴感,而皮肤的“进食”方式就是爱抚和触碰。比如在抚摸狗或者猫这样的陪伴动物的时候,会使皮质醇(一种压力荷尔蒙)的水平明显降低。“所以,当我们拥抱着毛绒玩具的时候,会唤醒人们内心温暖、安全、精神振奋的积极情绪,继而缓解焦虑,感到满足,而与积极情绪有关的面部肌肉会自动激活,让人忍不住露出笑容,也有人会因为感动而哭泣。”
姜冰还进一步分析表示,每个成人的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藏起来的小孩,也就是内在小孩。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人看起来也更像一个小孩而不是成年人。每个小孩都曾经拥有或者渴望拥有一只动物或者一个毛绒玩具。有人说,孩子最强烈的友谊发生在他们与动物之间。因为对孩子来说它不仅仅是动物,还是孩子心中另类的存在。对孩子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内在情感的寄托,所以当我们看见熟悉的可爱动物和毛绒玩具时,愿意拥抱它们亲近它们,就好像在拥抱和亲近自己的内在小孩。
不过,姜冰也告诉记者,分析可见,我们对动物和毛绒玩具有亲密需求,其实也说明,我们渴望亲密、渴望爱与被爱。但如果一味地把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寄托在动物和玩偶上,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的人会过度收集毛绒玩具,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实际上就属于过度囤积。偶尔也有人囤积动物,这是囤积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叫“动物囤积症”。动物囤积症患者会大量收留、饲养动物,并且不能意识到自己对动物照顾不周到,无法停止饲养欲望和行为。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要与他人之间产生联结,获取亲密关系,这是人类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本能渴望。”姜冰表示,如果无法获得亲密关系,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经历。“这时候就需要觉察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靠近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面对曾经的不安与恐惧,好好抱抱那个小孩,与自己和谐相处。接纳自己对亲密的需求,就像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一样,这是自然发生的需求,无需觉得羞愧。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小孩子在觉得孤单时会寻求一个紧紧的拥抱,作为成年人,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姜冰总结表示,人对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的需求是伴随一生的,愿我们可以获得温暖自己、温暖他人的能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iPanda熊猫频道 的官方微博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王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