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Nature杂志封面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
据悉,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首次实现一次性发布4篇报道,刷新了学术界对于人类起源的认知。登上Nature杂志封面的是最新发现的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分别为蠕纹沈氏棘鱼、新塑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和奇迹秀山鱼。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距今4.4亿年至4.1亿年前的志留纪期间,发现的有颌类化石凤毛麟角,关于早期有颌类生物仍存在3500万年的化石记录空白。近10年来,朱敏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
长颈鹿的脖子长,竟然不是为了吃树叶?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课本说是脖子长是为了吃到高处的叶子。这个答案看似合理,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长颈鹿脖子长,目的可能不是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是在利用头颈部打击对手,在求偶中获得优势地位。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的戈壁滩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人员有了重要的发现。考察人员找到了一件神秘的化石,根据测定结果,这件化石距今约1700万年,是一件大型反刍动物的脑颅化石。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的是,这个脑颅化石异常厚实,头顶还有圆盘状的骨质角,根据化石头顶上的独角,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獬豸盘角鹿。“獬豸”(xiezhi)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长有独角的神兽。
獬豸盘角鹿头骨与颈椎化石(左上);以及獬豸盘角鹿(下)和长颈鹿(右上)雄性求偶斗争复原(王宇、郭肖聪绘)
研究人员对早期长颈鹿獬豸盘角鹿头颈部特异性演化研究,研究表明,雄性长颈鹿类在争夺配偶的斗争中,具有利用颈部控制头部进行激烈斗争的行为,不同的斗争方式强烈塑造了颈部的形态演化。研究为从性选择的角度,为解释长颈鹿长脖子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力地扩充了达尔文用自然选择解释长颈鹿长脖子演化的传统观点。
这种蠕动的虫虫,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在遥远的5.18亿年前寒武纪的浅海里,有一群动物,它们身长4厘米左右,身体侧扁,像是蠕动的虫虫。可谁能想到,在历经自然的变迁和时序的更迭后,这群拇指大小的“虫”,会演化成如今骨骼分明、身形纤长的人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问题,在地球生命演化历程中,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是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南京大学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对一批云南虫化石的鳃弓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微纳尺度的特异性软骨结构——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清楚展示了脊椎动物远祖特征——原始篮状咽颅结构的化石证据。
云南虫作为现生脊椎动物最原始的近亲,其原始咽颅的发现为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为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演化填补了重要的演化缺环,对脊椎动物颌及其他关键特征演化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南虫化石标本
实习生 骆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