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处理骨灰 吴女士供图
吴女士回忆道,海葬当天船上一共有二十多个家庭,来自全国各地,逝者的年龄也有参差。工作人员会先进行一个小小的默哀仪式,然后通知每一个逝者家属带着骨灰去甲板,由工作人员协助把骨灰装进降解罐,上面写好逝者姓名,与鲜花一起投进海面。
“在海葬现场,总体是较为平静的,有一个女孩一直在默默流眼泪,还有一个大姐,完成海葬的时候,趴在栏杆上放声大哭。我也掉了眼泪,在降解罐沉下去的瞬间,有真正告别的感觉。我们家的房子紧挨着海,我公公在最后弥留之际,我老公跟他说,以后我想你了,就从窗户上看看大海,就相当于看见你了。”吴女士说道。
来自山东省烟台市的李先生认为,海葬符合亡故父亲的想法,尽管这个决定并未与父亲商量过。他告诉中新经纬,作为烟台本地人,他自小就知道海葬,但身边认识的人却很少选择海葬。
对于为什么选择海葬,李先生表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太喜欢传统的形式。传统的公墓购买后不是永久的,以后到期了还需要续。但以后如果离开烟台,那就会存在无人照料墓地的问题。二是经济条件不宽裕,海葬是免费的,当地政府还给了两千元的补贴,所以最后做了这个选择。
“我是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去世得很突然,没有来得及交代自己的后事。但在我小的时候,他跟我说觉得海葬挺好的,不反感这种形式,所以我就帮他做了决定。家里人也有反对意见,要求跟爷爷合葬在一起,但都被我拒绝了。”李先生说道。
父亲的海葬证 李先生供图
与吴女士相同,李先生在回忆起海葬当天也表示,整个过程给他的感觉是平静的。他描述当时的场景道,父亲下葬的时间是2022年5月,那天雾蒙蒙的,船驶离港口,大概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船很摇晃,门会吱嘎吱嘎地响,一会打开一会关上。但是气氛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大家都很安静,回程的时候也有聊天。”
对于以后祭祀的问题,李先生表示,烟台这边有一个海葬纪念碑,准备过几天去看看。“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在海边坐一坐,在海边的时候就会想念父亲,这是我的形式。”李先生说道。
烟台市2022年度海葬公祭仪式 李先生供图
有地方集体海葬已预定至2025年?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服务。
据中新经纬了解,海葬有集体公益性海葬与私人订制海葬两种不同形式。集体公益性海葬收费较低。目前,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市等多地推行免费海葬措施,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还有1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海葬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海葬需要排队,也有部分地区存在户籍限制。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其中只针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者骨灰自然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提供免费殡仪服务。
中新经纬以逝者家属身份致电北京市海撒工作办理点,东北义园办理处和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电话长期处于占线中。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办理处5日上午回应称,办理海葬需要报名后排队,目前集体海葬排到一年至两年后,免费海葬只针对北京市户籍逝者,外地户籍需要收费,每位登船家属380元。
此后,中新经纬向北京市部分开展海葬业务的公司致电,对方均表示,目前北京地区想要参与集体海葬需要排队,排期已到2025年。
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了解到,在部分地区有公司开展私人定制海葬业务,收费在千元至万元不等。
大连海葬服务中心中原海葬工作人员介绍称,与集体海葬需要电话预约登记、等待通知不同,独立海葬只需要电话预定,此后公司将提供接送服务,在确定海葬时间及细节后,交付30%的预约金。
从该公司收费来看,独立海葬包括3800元套餐与8800元套餐,都不限户口,面向全国客户。豪华套餐可提供市内接送,随行20名家属登船,还可以提供专属的海葬告别仪式和骨灰入罐仪式,并进行1对1协助投撒灵骨,提供线上免费祭祀平台等。
天海葬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北京及天津地区的海葬服务,包括基础海葬套餐与豪华海葬套餐,价格为3800元和6980元不等。“一对一包船出海,从咨询、报名到举行海撒,提供专业的策划及全程指导服务。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报名并举行海葬活动,最快可火化当日举行。集体海葬的报名已经到2025年了,但独立海葬随时都可以去,要报名的话可以早一点,四月份已经预定得差不多了。”天海葬工作人员说道。
而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不同公司收费也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顺祥殡葬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向中新经纬提供的价格表显示,该公司提供的海葬服务包括自驾套餐、温馨套餐、尊贵套餐三种,服务流程与收费标准不同,价格分别为5800元、9800元与13800元。“区别包括是否开车接送,还有车的型号、船的型号、船舱布置不同等区别。”工作人员说道。
专家认为海葬不会成为主流,需要配套纪念设施
从土葬、火葬到海葬等生态葬,殡葬方式为何转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宜安对中新经纬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原因有二。一是土葬/墓葬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好的墓地很难买到;二是海葬是这些年推行的殡葬样式,有很强的时代感,也切合年轻人的求新、求变心理。
未来海葬会否成为大趋势?会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吗?对此,胡宜安认为,第一,在总量上,海葬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墓葬;第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深化,不一定葬“入土”才是“为安”,“入土”的本质是回归自然,那么,海葬同样达到“为安”的目的。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雷爱民也认为,尽管海葬之类的生态葬比较时髦,也受到了提倡,但是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安葬方式还比较少的,不占主流。
“诸如海葬之类的安葬方式,最大的挑战是它留痕之地太大、过于宽阔,没有一个固定的特殊空间来让人纪念,所以它对普通人的思维是个巨大挑战,它很容易让人觉得葬了、骨灰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海葬之类的生态葬,事后为逝者确立一个可以纪念的地方,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生死两安。”雷爱民总结道。(中新经纬APP)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