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秦淮灯彩花开句容,跟着红领巾小队寻访秦淮花灯非遗文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秦淮灯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

4月8日上午,南京市火瓦巷小学四(3)中队红领巾小队以“巧手谱华章薪火永相传”为主题来到非遗乡村句容市华阳街道下甸村,一起学习探访秦淮花灯制作的奥秘。

一盏盏鲜活精致的花灯、一排排典雅别致的小楼,一个个依景傍田的村落,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村文化气息。小队员们踏着春天的脚步,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憧憬,在下甸村党支部书记笪玉华的引导下参观了村党群服务中心、秦淮花灯馆、村景民居等场所。聆听村情发展情况介绍,得知下甸村2020年以来结合乡村振兴大战略,形成了秦淮花灯文化核心区、农耕体验拓展区、蔬菜采摘区、非遗文化体验区、田园宜居生活区和秦淮花灯文创产业区“一核五区”的规划,非遗“网红”之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队员们对下甸村取得的不凡成就赞叹不已,同时也对乡村田园生活有了更多向往。

寻访中同学们有幸邀请到了句容“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陈柏华老师,就花灯文化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作品创新等进行深入的访谈交流。陈柏华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句容“秦淮灯彩”的悠久历史。他说秦淮灯彩是首批国家级非遗,其历史超过一千八百多年,明朝朱元璋迁都南京,延长灯会至十夜,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日十日”以备灯会,后因国内战乱不断,灯会受到影响。

1985年起至今,历史上每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得以恢复。秦淮灯彩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特长。而句容“秦淮灯彩”是秦淮灯彩的重要分支,既承袭了“秦淮灯彩”之长,又自创一派;既能传承小巧玲珑的手工艺传统花灯,又能借助现代工艺技术,采用新材料制作具备声光电控效果的大中型花灯,是大中型灯组市场化的开拓者和发扬者。句容“秦淮灯彩”技艺精湛别致,造型简约大气,色彩明快绚丽,题材雅俗共赏,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江苏名村·下甸村志》设专篇作了介绍。

他感慨说:“其实非遗传承的背后,延续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在陈柏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用普通的花灯材料,经过耐心细致的折叠、裁剪、裱糊、装饰,终于做出了灵动的作品。

活动中,同学们不时的询问交谈,记录寻访事项,还用美工形式绘出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红领巾小队成员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看到了乡村美景,寻访了秦淮花灯非遗文化,感受乡村发展成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发扬好非遗花灯背后的文化精神,激励自已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中队辅导员徐雅菊说:“我们开展此项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孩子们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在实地感受精湛非遗技艺的同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更加了解乡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小朋友、大朋友都收获满满,真可谓“巧手谱华章、薪火永相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编辑 : 邱妙泉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