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00后摆烧烤摊的小伙子
2022年9月底,罗万三从苏州启程,陆续走过了甘肃、陕西、贵州、浙江、山东、安徽、山西、湖北、河南、江西等13个省,他说:“我的本意是在行走的过程中记录一下各地的民风民俗,我不刻意表达苦难,拍摄的都是真人真事,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在旅途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乡村巨变。”罗万三表示,初步计划是今年走完中国所有省份。
罗万三
小人物的真故事 见证了人间百态
罗万三的前半生,活得足够精彩:16岁当兵、21岁退伍,做了5个月的保安工作,他开始到上海开公司创业,快速积攒起千万资产,此后十多年时间,他的精力大都放在了工作上。直到2022年,罗万三关闭了公司,“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重新创业或休息一段时间。”迷茫中,他选择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随手记录全国各地的生活。
2022年9月,罗万三启程,在江南生活了多年的他,特别好奇西北人的生活,于是第一站,他来到了甘肃定西。“我的旅行和别人不一样,我避开了所有的旅游景点,而是选择农村,近距离去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在他的请求下,当地出租司机带他来到了孙爷爷家里,这也是他的第一个视频素材。
打完水准备回家烧茶的孙爷爷
陇中人都是以罐罐茶开始一天的生活,清晨起床,孙爷爷就去打水烧茶。从家到水窖往返不到100米的距离,对膝盖疼痛的孙爷爷来说,却有些艰难。一块面饼作为早餐,上午砍来中药柴胡晒干留着售卖,玉米秸是当地主要的生火燃料,用以做饭和生活,孙爷爷担心下雨,午睡后抓紧把前两天晾晒的玉米秸收回窑洞储藏,再挖几个土豆做晚餐。
很多人不理解,这样贫瘠的土地,艰苦的环境,孙爷爷为什么一直生活在这里。他说:“我有儿孙,但是前些年响应号召移居到了新疆生活。”罗万三从孙爷爷的故事里,体会到了所谓的故土难离。
重庆万州棒棒秦师傅
各行各业,谁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重庆万州的秦大叔,从事的是扁担(又称“棒棒”)工作,挑扁担帮一些商家运送一些商品和大件物品,类似于同城快递。早上6点钟,他开始接活,一小时没有接到活,他就开始为当日的三餐而担忧了。平均一个月赚一千多块钱,他晚上住着5块钱的旅馆,一天吃着几块钱一顿的便餐,走街串巷找活做,一挑就挑了40年。
山西运城的捕鱼翁赵爷爷
除了孙爷爷和秦师傅,罗万三还拍摄了黄河的捕鱼翁、山西运城收割小米的农民、乡村的养路工、采药的农村大娘……没有提前准备好的剧本,也没有刻意安排的剧情,他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记录的都是平常人真实事。
也许正是因为网友们都喜欢真实,罗万三发了30个作品,就收获了近15万的粉丝,单视频最高点赞量达8.7万。截至目前,他已拍摄了35个小人物。
陕西的卖菜爷爷(右)
在生活的电影中 感悟温暖与关爱
“我的愿景是把生活拍成电影。”罗万三告诉记者,他走遍大江南北,展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希望大家能通过镜头看到不同地区的差异,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看到生活困难的老人,他买来一些生活用品给人送去;在陕西子洲拍摄赶驴车到集市上卖菜的爷爷,由于爷爷不好意思叫卖,他还帮爷爷吆喝,让爷爷早点卖完回家;或者帮当地的农民抬粮食、推车……他不仅是故事的拍摄者,也是体验者。
2022年10月,罗万三在陕西榆林拍摄一对农村夫妇:64岁的常大爷和62岁的谢大娘。常大爷从田里往家运送砍好的玉米杆,谢大娘正在家做午饭,生活平静又温暖。吃完午饭,常大爷最关心的是天气状况,因为他的腿患有静脉曲张,他的儿子带他去了很多医院都没有办法根治。下午有雨,他午饭后来不及休息又要下地忙活,他牵着牛,牛拉着车,他们把地里成熟的玉米掰下来装进袋子里,再搬到牛车上拉回家。
细心的网友注意到了常大爷静脉曲张严重无法手术,有粉丝给罗万三留言,向常大爷推荐一个土方子;还有一位中医,给常大爷提供治疗建议。罗万三说:“一个故事,一期视频,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最后,他还给常大爷买了两瓶药。
2023年2月底,罗万三来在河南南阳拍摄一个地道的老农——73岁的吴爷爷。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喂养他的骡子,吃完早饭,吴爷爷准备去耕作春播的农田,这两头骡子在外人来看是不多见的牲畜,但对他来说,却是已陪伴他多年的伙伴。在河南,机械化耕作已然是常态,但仍有少部分老一辈人保持着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网友见了有人好奇,也有人怀念这种场景。
4月3日,罗万三从吴爷爷家人那里听说爷爷悄无声息地走了,家人都很意外。除了那两头骡子,这条记录他下田劳作的视频是他留给家人为数不多的纪念了,吴爷爷的外甥再三对罗万三表示感谢。
贵州安顺的集市
行走在大江南北 感慨乡村的巨变
回想这大半年的行程,罗万三告诉记者:“领略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感受到了乡村巨变。”他说,这句话说出来,肯定有不少人质疑,因为他镜头下陕西、甘肃的农民现在依然生活得很艰苦。他解释道:“经济上,他们每年有国家的补助;精神上,他们本可以选择跟儿女一起到外地生活,出于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他们才没有离开。”
罗万三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11月,他到贵州去拍摄,在他原有的认知里,贵州应该是贫穷。在行程中,他的传统认知逐渐被颠覆:往普定去的盘山公路修建完好,甚至比其他很多省份的公路更加平展;村子里许多人家已经盖上了楼房。一路上,罗万三感慨,之前只是在新闻上看到政府对农村投入大,一睹农村的新面貌,不得不感慨乡村已发生了巨变。
这一趟,他拍摄了大山深处人家周而复始的生活,一周才有一次的热闹集市和贵州素酸菜的腌制过程。在这里待了几天,每次出去拍素材,他都能遇上当地的村民,他们非常热情,招呼罗万三到家里吃饭。细聊下来,罗万三得知,这里的人原本住在山上,后来搬下来一起盖房子,每户盖房时,政府发放一部分补贴。其次,他们当地的劳动人口外出打工赚钱,带回来也是用来盖房子,所以他们的住房条件其实很不错。
在安徽滁州做伐木工的贵州人
贵州拍摄结束没几天,罗万三来到了安徽滁州,拍摄几名异乡伐木工人。巧的是,他们刚好来自贵州,有夫妻、有父子、有未婚的单身汉,他们早上五点多就吃完早餐来到伐木场地,这些树木按吨计价,每吨40块钱,一对夫妻一天大概可以砍10吨,也就是赚400块。看到努力赚钱的他们,再回看他们的住房,罗万三一下子体会到了奋斗的意义。
视频被大家认可 他继续行走拍摄
记者采访罗万三时,他正前往福建龙岩,寻找新的故事。他说:“安静的乡村,悠长的岁月,全国各地的拍摄,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巨变。”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期视频发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达到了三四百万的播放量,第二期、第三期亦是如此。他说:“在城市里奔波的人,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也许正是因为我的视频足够真实,让他们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甘女士现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告诉记者:“农村有我的童年回忆,因为回不去了,所以倍感珍惜,这些视频给我带来了满满的回忆,让我想到了幸福的儿时。”
网友“季节的雨”说:“他给我们带来各地老百姓不一样的生活,平凡人平凡事,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是你、我、他亲人的影子,日子简单又不易,琐碎又执着,看着看着不禁泪目。”
网友“阿丽塔”说:“这些真实的生活视频,让我深受感动,我们从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坚韧。”
继续走,继续看,继续拍,继续传播。罗万三说:“仅仅走完全部省份还不够,有精力的话,再详细到每一个城市,我会走遍大江南北每个地区,带着大家看不同的人生故事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塞塞 实习生 朱艺丹
校对 王菲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