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长月烬明》紧急声明,编剧:希望罗云熙的“反派魅力”是有格调的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豆瓣6.2分电视剧《长月烬明》是近期热度最高的剧集,不仅带火蚌埠旅游,开播仅仅7天,演绎的复杂魔神罗云熙,其粉丝便以惊人的速度增长32万。不少观众一边诟病其“太瘦了”,一边点赞他是“长在自己审美点上的魔神”。

剧组还因网友“不理性追剧”紧急发声明。4月17日,《长月烬明》官微发声明,称在剧集上映期间所有的宣传活动都是从剧集本人出发做出的正向积极引导。同时也呼吁网友们理智追剧,“针对恶意攻击剧集官方、演员及播出平台的不实言论已委托律师取证”。

《长月烬明》讲述了魔神澹台烬(罗云熙饰)与衡阳宗掌门之女黎苏苏(白鹿饰),历经重重误会心意相通,扭转乾坤,阻止灭世危机的故事。

《长月烬明》可以吸引观众,虽然剧情尚有不足之处,但该剧拥有精致的妆造和炫酷的特效以及复杂多变的新颖人设。有的网友认可剧中特效,还有人则吐槽剧中一些演员演技拉胯与剧本bug。但这部剧整体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敦煌风光彩夺目。来看看采访中编剧何妨、罗璇如何解答观众对于剧情的一些问题。

问:《长月烬明》跟其它的仙侠剧的区别?创作中如何做出新意?

答:对于《长月》来说,就是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问题。当提起仙侠古偶的时候,大家脑中会自然而然出现一些素淡色调和经典画面,这些近年来新形成的仙侠“传统”,是《长月》的改编想尽量规避的。

有所避必有所趋,在一切改编工作之前,编剧心里必须划定明确的目标:剧作会是什么样的色调,什么样的质感,是冷是暖,是轻是重,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这些是独属于这部剧的感受。基于原著故事的特质,编剧选择了这样一种目标:浓烈艳丽的色调,激烈壮丽的感受,富有原始生命力的角色以及无法抵抗的命运感。

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引入了大量的古老神话元素和古典东方美学的意象,向神话借烈度,向古典借厚度,并希望通过文字将这种感受传达给后续拍摄制作环节的各位老师们。一部剧的制作像在跑接力,编剧工作是跑得比较早的一棒,所以更需要明确的方向、明晰的传达。

问:《长月烬明》里有哪些地方(人设、场景)有向上古神话,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借力的?

答:在确认了浓烈壮丽的画风之后,剧本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见缝插针在汲取神话与古典美学的营养,有直接引用,也有变形和化用。

比如说一开头魔神出场,当我们脱离传统文化想象的时候,一个仙侠世界魔头的现身方式大多是飞来飞去从天而降。澹台烬则是以一个六龙驭车、御风破云的形象登场的。龙驾这个词,天然带着上古的色调与楚辞的风味,“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当这个情景出现的时候,不管是从形还是意上都完成了对古典神话的借鉴。

再比如,剧本中直接引用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神话故事,这也是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过的画面,这个故事的激烈程度震撼人心,甚至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它是男女主情感线的隐喻。比如墨河河底巨大的定水石,它显然是脱胎自定海神针的形象。再比如支撑天地的天柱,其实就是神话中不周山、建木这些意象的综合体。虽然没有直接复制它们的名字,但观众自然会联想到,这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神话的力量。

还有一类借鉴,是对古典神话形式的模仿,譬如剧中的神器“过去镜”,是时间之神稷泽的眼眸所化。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神话,盘古死后,一只眼睛化为太阳,一只眼睛化为月亮,夸父追日而死,手杖落地化成桃林。神明身死化为物,其实是我们中国神话的一种创作传统。

另外,剧中还有一些来自传统文化的设定。《长月烬明》虽然是仙侠,但在很长的阶段里,角色其实都是以人的形式存在的,大家活在人世间,就一定会有一些风俗习惯。过年的时候,大家会烧姒婴、惊灭的小人儿去晦气,就像打小人一样。萧凛为国而死后,民间把他的形象做成小泥人来供奉。历史中悲壮的英雄人物被民间自发供养、崇拜,用这种方式铭记他们,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这种传统文化的软性植入,会让剧作更加自然和真实。

问:如何在剧中呈现“仙”与“侠”?

近些年,对于仙侠剧常有一种批评的声音,觉得“侠”字已经没有了,变成仙偶了。《长月烬明》改编中,很大一部分的努力就在凸显、振奋这种侠气。

我们相信,“崇高”本就是自古以来具有普遍感染力的一种美,“侠义”正是剧作改编中崇高美的具体表达。我们尽量使这种侠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是神域还是人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比如在世界观设定上,救世救苍生是仙侠剧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目标,剧本改编中,救世的行为被具象化地展示出来。在般若浮生中,天柱摇摇欲坠,十二神力战魔神。这个篇章成为了《长月烬明》世界观的序幕。

而当般若浮生副本结束的时候,天柱之战并没有被遗忘。在万年后的主线故事里,仙门弟子们依然对这段历史烂熟于心,它的精神价值被延续了下去。其后的故事都被这抹悲壮恢弘的余晖所笼罩。

在整部剧中,不管是身处黑暗的魔神澹台烬,还是向光而行的侠女黎苏苏,还是萧凛、叶清宇,甚至废柴叶泽宇,心中都是存着一股侠义之气的,作为编剧,我们发自内心相信这种崇高之情,也希望能通过剧本将这种情怀表达出来,去感染观众。

问:男女主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是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的?

对角色的复杂多变来说,仙侠剧是有天然优势的,虽然用着同一张脸,但他/她会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前史,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遭遇,必然会做不同的选择、说不同的话,要做出区分,其实只要把人当做人来写就行了。反而需要留神的是,这些身份形态需要连贯统一成一个人,而不是破碎的拼凑缝合。

澹台烬作为一个比较另类的魔神,尽管是全剧的武力值巅峰,第一集出场就是灭霸,但从女主为了逆转未来,回到了五百年前开始,澹台烬也就随着剧情回归新手村了。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不同的状态,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身世。所以他有人有神,有魔有仙,这些形象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变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出场满级,然后就锁定满级的魔神霸总。

创作澹台烬的时候,剧本有很多注意和控制的地方。因为“反派魅力”在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变成一种风格上的油腻和言行上的低劣。我们希望澹台烬的“反派魅力”是有格调的。所以我们完善了他的身世线,让他所有的愤怒痛苦,包括背负的宿命都有了由来。在他跟黎苏苏的关系当中,剧本做了许多填充、勾连的工作,黎苏苏如何唤醒他心中的爱和人性,如何让他感受到不一样的生命状态,都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

从一开头,澹台烬是以一个非人的、夸张的魔神形象出现的,所以在第一阶段,创作人物的重心立刻转向了他的人性,他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所经历的痛苦、内心的感受,他的脆弱,他的挣扎。他非人的部分和人性的部分,他的强大和脆弱,是相互作用、相互衬托的。我们希望观众既能被澹台烬身上非人的那部分所惊艳,也能够与他身上的人性的这部分共情。

问:黎苏苏这个角色是带着任务回来,创作时是如何设定的?

答:是的,我们看惯了女性角色更多的是处于一个被拯救、被审视的地位。但黎苏苏不是这样的角色,她既勇敢、坦荡、正义,同时饱含慈悲之心。黎苏苏从开场就带着明确的任务和强烈的主动性,一定要达成目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她需要兼顾个体的善良和大局上的大义,所以一直会存在一个公与私上的拉扯。这种挣扎与私情是无关的,只与正直善良的本性有关,她是一个襟怀坦荡、充满侠义精神的人,所以面对澹台烬,她必然会陷入矛盾撕扯,这种拉扯也让黎苏苏这个角色的戏剧性更强。即便如此,她依然在绝望中抓住了那一丝希望,倾尽一切把事情做成,真正做到了“正道曙光”,有始有终。

问:叶冰裳也是很不一样的女反派,受到了很多关注。

答:叶冰裳在原著中确实是一个反面角色,做了挺多坏事儿,尽管她有自己的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改编,编剧开过许多次会,身为女性编剧,我们对这样的女性角色有天然的同理心,但每个角色最终还是应该以原著为基础、并为整体剧情服务。

叶冰裳的三个角色分身互相对应,人物区别很鲜明。做叶冰裳的时候,尤其是前期,她用世家贵女的修养雕饰着自己的本质。在般若浮生里,她用天欢的身份体会了当坏女人的痛快。在剧情的后期,叶冰裳有了妺女这个的原创身份,让她在历尽沧桑后能够袖手回望,让她对前面所做的事,包括和萧凛的关系,有了一个回响和了结。

剧本对叶冰裳为什么做坏事,为什么想为自己谋求一些东西,都尽量做出了交代。但在交代动机的时候,剧本想有一个较中立的态度,因为对这样一个角色,喜欢她、理解她的人会觉得她的选择情有可原,讨厌她的人则会觉得,和叶冰裳一样的处境,很多人也仍然会选择帮助别人而不是坑害别人。产生不同感受、选择不同态度都是观众的自由。

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剧中三对主要的CP,基本上都是女方在掌握主动权,男方则为情所困,吃尽了爱情的苦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