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远离”阅读,王计兵19岁。他被父母安排去武校学“武”,兜兜转转,因为不适合,选择了辍学。春节刚过,就跟随建筑队踏上了远赴沈阳打工的列车,成为那个建筑队里最年轻的农民工。
再一次“回归”阅读,也是在王计兵19岁时。建筑队里的农民工,大都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他们所谈论的话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王计兵完全融合不入群体。闲暇时间,无法参与其中的他会躲到工地旁的二手书摊,蹭书看。
“不舍得买,那时候我一天的工资只有3.5块钱。”工友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窄小的二手书摊旁,蹲着王计兵。他读书读得很杂,基本上遇到什么读什么,不耽误摊主做生意,就不会被人赶走,“别人看到我手里的书,想买的话,我就停下来,让给人家。”
断断续续的阅读,成为他辍学后的文学启蒙。王计兵记得,当时最开心的事情是看到金庸、古龙写的武侠小说,“像这种热门书籍,摊主一进货,就被人买走或者租走,很难蹲到。”
回乡后,他在家乡后面的沂河做“捞沙工”。沂河是一条季节河,水位会在不同的季节或涨或落,但水是一直流动的。他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在流水里捞沙,用一个类似于簸箕的工具,把水下的沙子捞到船上。
沙子在流水里穿过,和身体产生摩擦,这种“苦力活”往往干完一天后,就在工人身上留下伤痕,手和脚会往外渗血,“那时候,读书愈发成为我生活里最需要的一部分。”
书读多了,他突然产生了续写故事的念头,开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慢慢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写作习惯。一直写、一直写到去年,《赶时间的人》爆火,王计兵成了大家眼中的“外卖诗人”。
现在的他,依然坚持着阅读的习惯,“手里一直没断过书,一方面是因为写诗认识了很多文学界的人,别人会送书。还有别的情况,我们送餐到书店的时候,如果需要在附近等餐,我就会进去转一转,淘书。”
回忆自己与阅读的关系,王计兵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他觉得,读书,就像填补自己生命空地的一场大雪。
“一场雪,落到地上很快化掉了,不能让空地很快变样,但会让土地长出新的植物。”王计兵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