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夏!老南京美味“三鲜”,开启夏天的美好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5月6日,我们将迎来夏天第一个节气——立夏。“立”,代表着季节的转换与过渡。虽然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开始真正的夏天,但已经从天文学上拉开了夏天的序幕。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立夏的礼俗,南京人自然也不例外,尤其在吃上面,“水中三鲜”“地上三鲜”“树上三鲜”……老南京从不会亏待自己的胃。
立夏也叫“四月节”“朱明节”
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的5月6日前后。著名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这个日子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因此立夏自古就有“四月节”之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记载着:“立夏,四月节。”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也曾写下《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意思是说,想要知道春天与夏天如何交替,农历四月请来火神祝融开启夏季,接着他在诗中描绘了一幅万物生长的景象,蚯蚓爬了出来,蚕儿们呈现出作茧的样子,林中鸟儿正喂着吵闹要吃食的幼鸟……“这首诗中的‘仲吕’就是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时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一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说。
立夏也叫“朱明节”。古时对春夏秋冬有别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朱色礼服是“标配”,同时还要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汉代诗歌《朱明》记载的就是这一盛大仪式。“朱明盛长,甫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这一天,宫廷里还会“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在立夏这天由皇帝赐给百官。明朝刘侗在他的《帝京景物略》就曾记载过这一习俗。文中写道,每逢立夏,皇帝都会发一些冰块给文武百官,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讲究人家要吃“水中三鲜”“地上三鲜”“树上三鲜”
万物在立夏时节开始长大。这一时期,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立夏尝鲜”成了自古流传的习俗,人们常通过品尝时鲜庆祝初夏的丰收。
“夏天到了,太阳光照充足,白昼变长,庄稼逐步成熟,劳动强度加大,因而立夏吃补食便成为普遍的风俗。一般人家的补食,就是鸡蛋、鸭蛋、糍粑、糕饼之类。为了转换胃口,提高食欲,吃补食渐渐向尝新、尝鲜转化,到明朝,已成为立夏时节的一项主要习俗。”陶思炎介绍,老南京的“立夏尝三鲜”,主要指吃青梅、樱桃和鲥鱼。初夏,少不了酸酸甜甜的梅子,“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初夏,少不了鲜艳欲滴的樱桃,“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初夏,少不了鲜美丰腴的鲥鱼,“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物类相感志》说:“青梅小满前嫩脆,过后则易黄。”就是说,青梅最适合在小满前品尝,立夏正是小满前的一个节气,尝鲜正当时。樱桃,老南京又称“含桃”“朱樱”等,过去,产自东吴的“吴樱桃”最受推崇,白居易还专门写有一首《吴樱桃》诗:“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鲥鱼的美味则让王安石都忍不住写诗赞美。
立夏日,一些讲究的人家不仅是“尝三鲜”,而是分别要吃“地上三鲜”“树上三鲜”和“河中三鲜”。“地上三鲜”即苋菜、蚕豆、黄瓜;“树上三鲜”即樱桃、梅子、香椿头;“河中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都是最当时、最应景的食物。”陶思炎说。
孩子们的立夏连吃带玩
立夏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个特殊的节气。立夏的很多习俗都和孩童有关。
进入夏季,人们容易倦怠,食欲不振,体热气虚,逐渐消瘦,称作“疰夏”,尤其是儿童,易让暑热伤气。“立夏,使小儿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之不疰夏。乡俗云,疰夏者,以夏令炎热,人多不思饮食,故先以此厌之。”《金陵岁时记》里记载着南京的这一风俗。《金陵十日》中记载了豌豆糕的做法:“将豌豆煮烂,捣成糊泥,凝结成块,分切为糕,糕约寸见方,它既不如豆沙的香糯,也不似绿豆糕的细腻,质地比较粗糙,但豌豆香中也带有淡淡的甜意。”有意思的是,很多地方有着“不能坐门槛”的禁忌,南京人却反期待而行之,偏让小儿坐门槛。“这有把孩子托付给门栏神之意,以让其对疰夏加以厌除,对小儿加以护卫。”陶思炎说。旧时,大人还会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让孩子们高兴的还有立夏这天的连吃带玩——立夏最著名的游戏斗蛋能玩一整天。“立夏蛋,满街甩。”“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专家介绍,斗蛋,也叫拼蛋,从古代开始就是孩童之间相互碰撞鸡蛋、鸭蛋的娱乐游戏。孩子们会前将刚煮熟的鸡蛋装进口袋里,或者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挂在脖子上。有的人家将鸡蛋染成蓝色、红色,并在上面雕刻作画,把鸡蛋装饰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互相撞碰鸡蛋,以蛋头碰蛋头、蛋尾碰蛋尾,最终以蛋破者为输。“这个风俗,还涵盖着美好寓意。让孩子们吃蛋,希望他们可以长得像蛋白一样白白胖胖,身体健壮。”该专家表示,民谚有云“立夏吃个蛋,石头都踩烂”,这其中也蕴含着古人朴实的营养观,鸡蛋作为一种比较简单易得的营养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很好的选择。而且,斗蛋配合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效果就更好了。
立夏秤人也是老习俗,老南京过去一般用大杆秤,秤钩下吊一竹筐,让孩子坐在竹筐里面。《清嘉录》中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立夏称一下体重,立秋再称一下,就知道孩子这一年身体长得怎么样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