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再次参观纪念馆,
把震撼与温暖融入舞台表演
步入展厅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感受历史的真相。照片墙上,每位幸存者的照片都由一盏灯照亮,幸存者离世后灯光就会熄灭。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随着时间推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日渐凋零。2022年,祝再强、濮业良、王素明等十余位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42人。
一面巨大的档案墙,分类摆放1万多盒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个性化档案资料,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幸存者的个人档案,也有加害方日本老兵的个人档案,还有第三方证人即外籍人士的档案。用手指翻动冰冷的“铁书”感受“铁证如山”,这一页沉痛历史不该忘。
馆中江东门集体屠杀遇难者的“遗骨坑”原址,采用“黑匣子”的展陈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盲人观众们站在这里打开历史之匣,发现历史真相。导演郎昆说,这里触动他最深,所看到的照片史料里活生生的骸骨就在眼前,那种冲击力是史无前例的。
在展厅里,安全区域板块的灯光最为明亮,象征着黑暗中的一抹温暖。在这里,设有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等3位外籍友人的雕像。有悲痛、无奈、愤怒,也有感动。那些在生死关头伸出援手的外国人永远值得被铭记。
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魏特林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纳保护了数以万计的妇女和儿童,她本人每天坚持写日记,寄给美国的朋友,告诉美国的朋友中国人民的遭遇。这些日记是魏特林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而日记中记载的日常生活、周围的大小事件,都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南京城内,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日军的暴行、被屠杀的惨状、以及女子所遭受的非人的待遇。
许多真实细节将呈现在由郎昆总导演、冯双白编剧,18位国家级院团舞蹈明星主演的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中,这部剧将于5月11-12日登陆江苏大剧院。舞剧讲述的是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后,发生在一群女学生和秦淮歌女之间的感人故事。总导演郎昆表示,该剧创作历时三年,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是用来告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希望这部舞剧可以加深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之前为搜集资料,曾来到纪念馆参观,这是第二次来。”导演郎昆说,这一次依然很震撼,也有很多新的感受。“就觉得我们在做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儿,把真实的历史细节演化为舞台文艺作品,以这种方式悼念并慰藉三十万亡灵。“看到很多内容,想丰富进接下来的演出中。相信一起参观的演员们也会把感受融入作品创作之中,大家都会从中获得启发。争取在公演时传递给观众的感受,能够跟我们今天感受到的震撼,跟我们的艺术追求相匹配。
五次执导春晚,
40年创作转型推出首部舞剧
“我读了张纯如的书感慨万千,她选择饮弹自尽,读她的作品也让人很长时间缓不过来,一直沉浸在她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之中,这也让我下定决心把南京大屠杀搬上舞台。”郎昆说。舞剧《金陵十三钗》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编剧,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细节,冯双白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剧中人物都拥有各自的灵魂与命运。本剧由著名作曲家方鸣作曲,著名舞美设计师尚天宝舞台设计,王家鑫、王雪柔、张傲月等 18 位著名青年舞蹈家领衔主演,扬州歌舞团近百位演员参演,采用“双女主”设计,两条线索并行,两位女性角色在战争中一起成长、惺惺相惜,令人感动。
《金陵十三钗》采用了很多创新的舞美科技,提炼出“城砖”元素,从完整的城墙到破裂的废墟,从头到尾用城砖来串联故事。特别是舞台布景的核心设计是“108块写着遇难者名字的城砖”,这些都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主创人员用这种方式,祭奠遇难者,以此告慰亡魂。演员们精彩生动的表演,与音乐、灯光完美契合,希望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熟悉郎昆的观众都知道,他曾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制作中心主任,参与开创《综艺大观》栏目,任导演及制片人;曾五次执导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近百台国家级大型晚会;创办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创办《星光大道》、《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等栏目,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等品牌节目;创办《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任艺术总监等等。
退休后他专注于做自己的工作室。“还是喜欢创作,因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生命。”郎昆今年陆续有三部作品与观众见面,首当其冲的就是这部舞剧《金陵十三钗》。从事文艺创作40年,郎昆告诉记者,在选择题材上,还是钟爱打造能够触及时代脉搏的作品。
郎昆回忆说,这部剧去年也因为疫情而延期,无法在国家公祭日期间与南京观众见面。以全明星阵容演出,也被质疑“挣不到钱”,郎昆说,“我做这个戏不为挣钱”。“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翻不过去的一页,太厚重,留给中华民族的抹不去的伤疤。”
从“千手观音”到“只此青绿”,
“名场面”如何深入人心
剧中有不少场景得期待。比如豆蔻为了给浦生弹曲子,竟不顾危险跑出去拿琵琶弦,赵玉墨追出去,随即演绎一段轰轰烈烈的秦淮盛景,这舞蹈堪称名场面。
郎昆说,当下大家都在探索破圈,将舞台节目进行重新演绎,极大推动了舞蹈产业的发展,舞剧和舞蹈也进入了3.0时代。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红色娘子军》,到慢慢进入2.0,各种各样舞剧多起来,再到现在3.0时代,艺术创作更加与传媒紧密结合,像央视、河南卫视都做了很多尝试,观众非常喜欢,极大推动舞蹈事业向前发展。
从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古典旗袍舞,到舞剧《只此青绿》、《朱鹮》中经典段落纷纷登上春晚出圈走红,郎昆说,其实每年春晚都会推出核心舞蹈,成为大家的话题中心,这一传统从2005年《千手观音》、2006年《俏夕阳》就开始了。“每年春节都会判断这一年中国舞台文化中的精品有哪些,然后进行筛选,选最好的进入春晚。”郎昆说,这要让他养成了每部作品都要推出“名场面”的创作习惯。“现在退休了,我也是春晚的忠实观众,还是会去发现最打眼的作品进行推荐。”
总结40年创作历程,郎昆认为,身为导演,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文艺导演,需要具备三个素质。首先就是鉴赏力。“知道什么东西好,不好,这并不容易。需要慧眼识珠,在海量的文艺作品中一眼看到最优秀的那一批。”
还需要改造力。郎昆说,“推出《千手观音》这样的作品,舞台原状跟我们呈现出来的,其实差别很大,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很难掀起传媒浪潮。在大众传媒里从事文艺创作,一定要有改造力。”
此外,最难当属“创造力”,“就是自己创造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郎昆举例说,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谭元元、杨丽萍、刘岩表演的舞蹈节目《岁寒三友——松、竹、梅》就是这样的作品。
郎昆认为,传媒时代,找到挑战“青绿腰”这样的发酵点,这是舞蹈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舞核”,从业者也在不断探讨。但从事艺术生产,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仍要坚持通过传统阅读方式获取知识与文化。“再忙也要读书,让自己的案头、包里、手中始终不离开书。刷手机确实很毁眼睛,当下在候机等车的时候刷手机的人多,看书的人特别少,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深入阅读,还是不能放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