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平出发,经西安到达陕北。在苏区访问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多次采访毛泽东,与毛泽东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这顶八角帽是斯诺在一次给毛泽东拍照时,毛泽东戴过的,它成为了毛泽东和斯诺之间友谊的见证。
红军的八角帽又称“红军帽”,帽形参照了“列宁帽”的款式,帽身呈八角形,前方正中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帽檐口径57厘米,帽口处有一圈窄帽边与前端延伸出的半月形帽檐相连,整个帽子特点十分鲜明。经过岁月的洗礼,虽然这顶八角帽的布料渐渐褪去了原有的颜色,表面还有斑斑污迹,帽子内侧也有开线,但是帽身上的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辉。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共中央确定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但国民党政府封锁了关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所有消息,并捏造各种谣言,歪曲事实真相。中国共产党是不是像国民党政府宣传的那种妖魔化的形象?中国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共产主义运动到底是怎么样的?中国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疑问萦绕在一位西方新闻记者的心头,他就是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他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几家欧美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在中国工作期间,他遍访多个主要城市,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中国革命成长的蜕变,他坚持报道事实、披露真相,是一位爱好和平、追求正义的新闻记者。
为解开心中的疑惑,深入了解“红色中国”,斯诺计划亲赴“红区”,对中国共产党和那片“未知之地”进行探访。他向《纽约太阳报》和《每日先驱报》秘密提议,得到两家媒体的赞同,并愿意负担他行程的全部费用。
1936年6月初,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带着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在西安短暂停留后,斯诺隐藏在一辆由中共地下组织事先安排好的国民党东北军卡车里,闯过层层关卡,经洛川到达延安。第二天,斯诺携带着照相机和胶片等几件简单的行李,假意要去国民党防守阵地采访,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军阵地之间的无人地带,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安塞附近的白家坪,并见到了红军重要领导人——周恩来。
周恩来微笑着用英文主动跟斯诺打招呼,并与他促膝长谈:“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随后,周恩来为斯诺制订了一份为期92天的访问行程。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斯诺跟随通讯部队护送物资的队伍,经几天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了当时中共中央的临时首都——保安县城(今志丹县),成为第一个到达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毛泽东对斯诺的到来十分重视,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接待工作。在保安城墙口,斯诺受到红军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用中英文打出“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的横幅,还为他精心准备了欢迎晚会。斯诺非常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一个政府的全体阁员的欢迎,也是第一次接受一个城市的全体居民的欢迎。在这样一个群山环抱的内地小城镇,军号声冲破宁静的山谷,我难以想象能够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不久,斯诺如愿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他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7月16日,毛泽东邀请斯诺到自己居住的窑洞谈话。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斯诺经常去采访毛泽东,而毛泽东则会放下手头大量的工作,与他彻夜长谈。他们谈话的内容广泛而深入,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方针问题,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联合战线等问题,毛泽东还第一次谈到他个人的经历和红军长征的经过。为保证报道文字的准确性,每次采访时,斯诺先用英文将毛泽东口述的内容记下来,然后由翻译员译成中文,毛泽东对一些细节进行订正后,再翻译成英文。有时,斯诺听不懂毛泽东带有浓重口音的湖南方言,翻译员就耐心地为他解答。
毛泽东对斯诺非常信任,批准他随意在苏区和红军前线采访、拍照,还派人赠送给他一套崭新的军装、一匹马和一支手枪,使他成为一名特殊的红军战士。一天,斯诺看到毛泽东正站在窑洞前,魁梧的身躯迎着和煦的阳光,显得格外伟岸、挺拔。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斯诺迅速举起照相机,把镜头对准毛泽东。正要拍照,他突然发现毛泽东的头发有些长。为更好地展现红军领导人的形象,斯诺建议毛泽东戴上军帽,但毛泽东平时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他笑着说:“我的军帽多日不戴,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斯诺灵机一动,立刻把自己那顶八角帽摘下来,请毛泽东戴上,没想到大小正合适。调整好角度,按动快门,斯诺拍摄下了一张毛泽东身穿黑蓝色军装、头戴灰色八角帽的珍贵照片。拍完后,毛泽东又把八角帽归还给了斯诺。斯诺并不知道,那时的毛泽东不爱戴帽子,他是所有人当中唯一能让毛泽东戴上帽子的人。
在几个月的相处中,毛泽东质朴的作风、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以及对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远见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则被斯诺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认真求实的态度深深感动。从此,两人结下了长达一生的深厚革命友谊。
回到北平后,斯诺把与毛泽东的几万字谈话记录等采访内容整理出来,撰写了《毛泽东访问记》,并公开发表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同时第一次大幅刊登出了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经典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脸庞清瘦、目光如炬、眉头微蹙,显得神情坚毅、容光焕发。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立即像一枚重磅炸弹轰动了全世界。半年后,斯诺的第一任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赴延安采访,她亲手将这张照片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这张戎装照非常高兴,说:“没想到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说:“你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毛泽东接着说:“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
1939年,斯诺以“工合”国际代表的身份赴延安访问,再次与毛泽东会谈,并将谈话内容进行了报道。由于斯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和皖南事变作了大量正面和客观地报道,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并取消了他的记者特权。1941年,斯诺被迫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了13年的中国。1959年,因始终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的斯诺,不得不从美国迁居瑞士,但身在异乡的他仍心系中国和毛泽东。在写字台前的墙壁上,悬挂着他的得意之作——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大幅戎装照。他还特地为八角帽制作了一个帽盒。帽盒呈正方形,边长32厘米,高10厘米,由贵重的红木制成。盒内用一个钢质帽托将八角帽撑起,其下衬有一层紫红色丝绒。把帽子放入盒中后,再覆上一层玻璃制成的内罩,隔着内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八角帽,最后再盖上外面的红木盖。这个精致的帽盒做工考究,足见斯诺对这顶八角帽的珍视。
1949年后,斯诺克服重重阻挠,又对中国进行了三次访问。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他的遗嘱中这样写道:“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执教的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在汉白玉的墓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
1975年9月,斯诺的第二任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应邀访华。临行前,她把儿女召集起来,从银行保险柜中取出这顶珍藏近40年、饱含斯诺与毛泽东革命友谊的八角帽,最后全家商定把它回赠给中国,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情。10月,斯诺夫人亲手将八角帽交给斯诺的生前好友邓颖超。邓颖超嘱咐陪同的工作人员,将这顶八角帽转交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