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俞紫芝
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
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俞紫芝,金华人,流寓扬州。少有高行,信佛法,终身不娶不仕,喜作诗,但不为人知。王安石对他十分赞赏。他有一首《旅中谕怀》写得极好,其中有两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王安石将它写在扇面上。于是,俞紫芝方才为人所知,自此也成为王安石的门下佳客。王安石称赞他的诗,认为和元稹、刘禹锡、陶渊明、谢灵运的,俱是一流。
俞紫芝在南京多年,去过很多地方。栖霞寺当然也去过。这首诗他写到和栖霞寺僧的清坐谈禅,也写到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的猛虎吼叫声。
栖霞寺所在的栖霞山有虎吗?是有的。栖霞山在六朝以前被称为虎窟山,也叫虎穴山。可见当时时有猛虎出没。栖霞山这个名字是因寺而起。栖霞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南齐永明年间,寺名之所以叫栖霞,是因为南齐名士明僧绍在此隐居,建了精舍,名为栖霞。明僧绍此前在连云港建有栖云精舍,栖云、栖霞,两者名字一脉相承。栖霞精舍便是栖霞寺的前身。
栖霞寺有好几个名字,在宋代,它还有一个名字:虎穴寺,这是以山为名。俞紫芝投宿栖霞寺,听见的这声虎叫,也说明山中的确有老虎出没。俞紫芝留在栖霞山的这首诗很有名,800年后,丰子恺稍加改动,画了一幅画,题为“嘹亮一声山月高”。
到了明代,老虎又现身栖霞山,那是嘉靖三十八年,南京发水灾,江水倒灌入田。待到深秋水退,有一大鼋落在栖霞寺前田畔池塘,农人捉得后绑在树上,相约次日分肉。结果当夜有老虎闻腥前来偷吃,不料,虎爪被老鼋咬住,最终老鼋、老虎俱都力尽而死。也算另一版本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拍摄:孔小芳 剪辑:王刚强 文案: 臧磊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