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开篇,丁捷精心选择并刻画了余丽琴和郑兆芳两个同年龄同职业的女人,一个因为疾病,在花季失去了一条腿;另一个在中年事业腾飞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丈夫。然而,在这两位江苏交通系统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韧性,却让丁捷感慨万千,他写出了她们的挫败、挣扎以及从人生的废墟当中站起来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作家才让整本书在情感的轨道上自如滑翔。
当然,以近似于小说的笔法来构筑整部报告文学的恢弘结构和光影细部,会有一个小问题令人担忧——假如作家与所书写的人物贴得太近,打磨得过分光洁细致,报告文学动人的在场性与“粗砺感”就有可能遭到稀释。为了强化在场性,丁捷在整本书的结构中,不规则地插入了11则手记,这手记,记录了他和采访对象见面谈话时的第一印象,这一手记,就像画家在画册中夹杂的写生草图,又像是采访者随手写下的便利签,夹带着苍茫思绪,和作家对2.8万江苏交控人精神境界的高度提炼。在手记中,理性审视的目光,与感性抒情的灵感反复交织,它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对主体部分的故事进行了有机串联,从而把整部报告文学构筑成了一部兼具现实性、思想性、情感性的大散文,充分地体现了作家人在、心在、情感在的“在场性”。
讲好国企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讲好“企业有前途,人才有舞台,生活有滋味”这三个层面互相映照的故事,其实颇不容易。《“三”生有幸》这本书,不仅是为江苏交控这等体量的国有企业作传,更是丁捷个体生命情感的一次激荡,是作家对自身成长脉络的反思和梳理,也是他反观时代,反观生活,反观人性的精神之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华明玥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