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聊斋丨荣誉·感恩·责任 礼敬退役军人优待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大家好,我是新闻评论员尹武。
最近,我领到了“退役军人优待证”,在战友群里,“优待证”成了热门话题。有人问我有啥想法,我的回答就是六个字:“荣誉·感恩·责任”。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将国家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写入法律。作为战场上的幸存者,首先体会到的是“退役军人优待证”带来的荣誉感。在我家里,曾挂过一面“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锦旗,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子,我们家有两块,一块是我父亲的,他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根据“保障法”规定,持有“退役军人优待证”的退役军人,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就业创业优惠、公共交通优惠、社会保障等多项福利待遇。在我们南京,只要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就可以享受城市地铁、公交免费通行,还可以免费进入公园、博物馆等场所。
通过“退役军人优待证”,全社会表达出了对退役军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这让我想起一段往事,我是1984年至1985年在云南老山前线作战。有一天从阵地上下来,去执行一项任务,当晚住在文山州麻栗坡县委招待所。当时那个招待所门口有一家歌舞厅,晚上霓虹灯闪烁,音乐放得很响。一群一群穿着五颜六色,包括少数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在那里尽情的唱歌跳舞。
因为我是刚从前沿阵地上下来,而且第二天就要返回前沿阵地。看到眼前这一幕,就想到与我一同上阵地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包括连队里最要好的战友——江苏张家港人钱新良烈士;还有我的母校——南京人民中学同届高中毕业的校友贺翔烈士。有一次在前沿阵地同走一条山间小路,跟随在我身后十多米远的一位战士,不幸踩中了地雷,炸断了一条腿。都是同龄人,为什么有人可以轻松唱唱跳跳,而有人却在冒着生死危险。
说实话,当时心里不是滋味,甚至有点不平衡。但转又想到,我们扛枪打仗,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安宁、活的快乐、享受自由吗?越想越激动,无法入眠,吟诵推敲一夜,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返回阵地的路上投进邮桶,寄给了当地为纪念云南大诗人柯仲平而创办的一份诗报《含笑花》。在阵地上也看不到这份报纸,后来收到了稿费,知道这首诗发表了。
在前线,我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发表的首篇新闻作品就是在阵地上写的。1985年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编印了一本书,书名《石城儿女战南疆》,那上面既有我写别人的英雄事迹,也刊登有我自己在战场上的故事。
关于战场上经历,我们这档节目中做过多次,说过“火线入党”的故事,说过战友照顾烈士亲人的故事。无非想表达一种心情,那就是“感恩”。社会感恩军人的牺牲和奉献,军人包括退役军人,感恩社会的支持与关爱。说到底,“兵民”是胜利之本,“双拥”是卫国之基。
“优待证”不仅给退役军人带来了荣誉感和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更激发了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退役不褪色,奉献岂止在军营和战场上。和平年代经济建设中,退役军人责任在肩,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人物。
我的一位前辈战友,河南省安阳市丰华集团董事长赵凤华。上世纪70年代初,他光荣参军在原南京军区陆一军一师一团重炮连,就是我的老连队。退役后,尽管他自己左臂关节伤残,但始终不忘社会责任感。在他创办的企业里,职工中仅残疾人就占到了60%以上,解决了许多家庭的生活困境。他本人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荣获“中华慈善人物”称号和“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他个人率先捐款捐物,并将公司生产的价值40多万元的医用氧气捐赠给当地的各大医院。退役军人赵凤华说,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当年部队的培养以及党和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分不开的。
我的前辈战友赵凤华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表明,社会有责任,尊重和关爱退役军人,让他们工作生活得更加幸福。同时,退役军人也有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虽然我脱下军装几十年了,手中的武器早就变了,但战斗意志没有变,一直坚守在新闻舆论阵地上。
退役不褪色,国防安全,人民幸福,离不开军人,包括退役军人的奉献。目前,全面颁领使用的“退役军人优待证”,已经成为全国通用的福利优待凭证,拥军爱军正形成一道靓丽的社会风景线。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