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见冬候鸟——棕头雅雀
北京常见留鸟——翠鸟
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沙海江介绍,目前,全市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其中12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发现高等植物2088种,其中1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迁地保护方面,国家植物园共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余种植物,温室搜集了近5000种。
小假鬼伞
水毛茛
过去两年,本市野生动物增加了12种,全部为鸟类。监测显示,有515种鸟在本市久居或暂留,数量在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
城市建成区优势鸟种——珠颈斑鸠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鉴海防介绍了“鸟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鸟类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高度依赖专业人员。”鉴海防现场展示了怀柔水库监测点的影像:500米开外的小岛上,每一只鸟都能被自动识别出来。“系统还能通过声纹识别鸟类,并做鸟类的异常行为分析,发送给管理部门。”目前,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在翠湖、麋鹿苑、怀柔水库、百望山、十渡等地应用。
共划建135处自然带
根据规划,本市确定了“两山五河九区十道多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
黄鼬
山区的自然保护地庇护着全市九成以上的野生动植物。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处处长周彩贤介绍,本市共划定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以研讨会的举办地——麋鹿苑及南海子周边为例,仅2022年就监测到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白鹤、白尾海雕。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点杓兰
繁华的城区也有人与动植物和睦比邻的空间。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生态林等区域,本市已划建135处自然带,促进人工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房山十渡地区的黑鹳
麋鹿
“目前,全市的生态系统联通骨架基本形成。”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6%,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百万亩造林工程中共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万余株,营建295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491处小微湿地。眼下,本市正推进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的相关规划,将进一步加强重点保护物种的恢复和生物廊道连通。
观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牺牲经济发展。”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罗颖在研讨会上说,“恰恰相反,富饶的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沙海江介绍,本市正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机制,繁荣“观鸟经济”,开发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市园林绿化局已相继推出了北海公园、翠湖湿地、房山十渡、野鸭湖等45处观鸟点,为观鸟爱好者提供指引。密云以“观鸟”为特色建设全域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开发新兴观鸟旅游线路;房山完善观鸟设施,把十渡地区打造成为本市首个“观鸟小镇”。
下一步,本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推进“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同时,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并持续开展监测,掌握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情况,提升保护和管理水平。
【相关新闻】
京津共建湿地保护研究室
5月21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与延庆野鸭湖、天津七里海分别签署湿地保护科研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
延庆野鸭湖、天津七里海均为我国重要湿地。“我们曾把南海子的麋鹿送往这两片湿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试验。”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的钟震宇介绍,就拿野鸭湖来说,芦苇生长茂盛,是优势物种。麋鹿能够大量啃食芦苇,从而给其他植物、昆虫提供更充足的生长空间,增加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经过一年多的监测,我们发现试验区的景观多样性和植物群落都有增加。”
此次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与延庆野鸭湖、天津七里海分别签署协议,将组建研究团队,共建生态感知产研实验室、湿地保护研究室。
合作项目将深入挖掘区域的生态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的监测和评估,并研究麋鹿等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朱松梅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