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海外乡贤以此为平台,更加深入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华商朋友将目光聚焦在淮安这片投资兴业的沃土。”第二次参加淮河华商大会的西班牙中国投资贸易商会会长霍玉芳感慨地说。
淮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首提首倡城市,作为江苏发展大会旗下首个省市联动的品牌活动,2021年以来,淮安市连续举办三届“淮河华商大会”,以此为平台,打造“沿淮朋友圈”,持续引进台华新材料、益海嘉里、南高齿等集团企业在淮投资。投资总额从首届大会的近300亿元到2022年的876.2亿元,再到今年的907.45亿元。
投资总额三年翻三倍,淮安吸引力何在?
2023年1月28日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淮安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时任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史志军出席会议讲话时强调,淮安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就是要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不动摇,让“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让打造“成色更足、口碑更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抓手,让“敬商、爱商、亲商、护商”成为淮安跨越赶超的主基调。
“淮安不但有上下齐心、抢抓项目的激情和干劲,更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职能部门的高效服务,造就了企业在淮安投资创业、干事兴业的大好时机。”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仅用13个工作日就取得了省级能评批复,半天完成‘五证联发’,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开工建设,比正常时间缩短近一半,淮安刷新了钢帘线行业的最快建设记录。”
“我们始终把企业家放在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聚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说,近年来,淮安牢牢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导向,大力擦亮“101%服务”金字招牌,让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成为招引大企业、强项目落户淮安的重要基石。据悉,淮安市在去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中位居全省第二名。
淮安聚焦项目生命全周期,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说,淮安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亲商重商的社会氛围,以良好而稳定的发展预期,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要突出“四敢”担当善作为,跑出淮安跨越赶超“加速度”。
近三年,淮安的发展速度在江苏名列前茅。今年一季度,江苏已公布排名的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淮安有14项增速进入全省前六,7项进入全省前三,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投资增幅全省第二,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淮安市GDP增幅全省第四,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平均每天签约2.2个,每周新开工工业项目6个、新竣工4个。其中,淮河华商大会作为海内外侨胞和各地华商参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吸引集聚了台华新材料、益海嘉里、巨石、天合光能、南高齿等一大批50亿元、百亿级重特大项目落户淮安。
2021年以来,淮安连续举办三届淮河华商大会,以此为平台打造“沿淮朋友圈”。
今年以来,在淮投资116亿元的巨石集团母公司振石集团追加投资30亿元新建项目,天合光能在前期投资100亿元基础上也追加投资50亿元新上项目。
“三通一丰”等主要快递品牌均在淮建立区域分拨中心,新增26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空间,300多个现代产业专业点和20多个产业学院,每年可为淮安提供各类专业人才5万多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作为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淮安锚定“十四五”期间要打造千亿级中国食品名城的奋斗目标,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8家,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202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220家,年销售收入超630亿元,集聚了益海嘉里、双汇、苏食、旺旺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涵盖肉制品、调味品、粮油加工、乳制品等多种门类,初步形成从“田头”到“筷头”的产业链条。
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坤表示,淮安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节点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呈“丰字型”叠加。
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通过淮河华商大会这一对外开放交流窗口,以商引商,广发淮安“请柬”,将产业互补、资源互通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首倡首推城市,淮安正向着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观察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