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
《大江大河》、《山海情》以主旋律剧的“出身”,能得到市场和大众广泛的认可,还大量“圈粉”年轻观众,背后离不开“真实”和“真诚”。
山海情
真实还原时代、真诚打动人心
《山海情》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华人文化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正午阳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
一部电视剧能否打动人心,最重要的是剧情能否贴近现实,得以让大多数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在这一点上,《大江大河》、《山海情》的主创团队与观众达成共识。在剧情设置上打破“年代剧”窠臼,拒绝“假大空”等备受观众诟病的剧情,而是力求还原真实,通过对剧中人物形态、造型,以及所出现的场景、道具、历史事件的变化,以小窥大,折射时代变迁。
大江大河
为了呈现最原汁原味的时代故事,《大江大河》编剧专门去化工厂体验生活。细节上的“吹毛求疵”也成为了《大江大河》备受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剧中,大到办公楼、学校、绿皮火车等场景,小到搪瓷杯、热水瓶、二八杠自行车、铁皮饭盒等物件,皆是对特定年代生活细节的一一还原,不仅让演员更自如地沉浸在剧情中,交出精彩演技,更让观众拍手叫好,感慨万千,不少年轻观众纷纷替父母“发声”,表示“这部剧让爸妈看哭了,给自己讲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往事,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一家人已经很久没这么坐在一起看电视剧了。”
“这就是当时的生活!”“这方言太亲切了!”真实是观众对《山海情》几乎一致的评价。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这是广电总局对于《山海情》制作的要求,对于能够获得市场和业界的首肯,《山海情》导演解释,“从创作角度来说,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我们的团队是先把自己扎在那片戈壁滩上,再把从中汲取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赞叹,让这些虚构的角色有了生命力,让这些故事饱满而扎实。
大江大河
《山海情》剧组做了大量工作,还原闽宁镇当时的生活。除了让演员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及方言等,剧组在拍摄场景搭建上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闽宁镇移民村的还原几乎是我们按照资料一点点自己搭建的。”据介绍,剧中“移民村”部分是剧组原地改造,部分则是在戈壁滩上直接再造,最大的挑战是还原位于西海固的老村庄“涌泉村”。最终剧组通过电脑设计,修饰实景中的山体地貌,制作出观众看到的“涌泉村”。
正午阳光在总结经验时提到,“《大江大河》和《山海情》这两部看似娱乐性不强的作品,播出后能够和社会的各个圈层,甚至和年轻观众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说明用更专业的讲述,去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可以收获观众的喜爱的,且能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让主旋律剧“圈粉”年轻人
主旋律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误解,认为这类作品的宣教性会大于审美性,不容易讨好市场,但是《大江大河》《山海情》的主创团队却认为,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山海情》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其凭借细腻、真实、动人的时代图谱与精神画像,勾勒出时代奋进的真实面貌。自2021年年初开播以来,复制了《大江大河》系列的成功,再次赢得全年龄段,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在超40万观众打分的前提下,《山海情》获得了豆瓣9.2分的好成绩,得到了全年龄段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喜爱,也吹响了“新主流电视剧”破圈的号角。《山海情》还入选了青年观众喜爱的2021年度十大国产剧,《山海情》中“李水花”一角则获选2021年青年观众印象最深的十名电视剧角色。环球网评论称:“《山海情》之所以能打动年轻人,也是因为剧中奋斗的村民里很多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被优秀作品‘圈粉’,更是蕴藏于其中的理想光辉。”
那么,《山海情》是如何抵达年轻观众的呢?
《山海情》创作团队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相信,人物、时间、情节、道具,所有的投入都应为“真实”而服务。《山海情》从头到尾的情境营造,能够让年轻观众自然进入另一个他们原本很陌生的时空。一眼望去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坡、简陋的土坯房,一下子把人带到那个年代。
而之后福建来的农学专家凌教授教金滩村的村民种蘑菇,观众也是肉眼看到这蘑菇是怎么长出来,滞销后的蘑菇又是怎么发黑发腐的……关于蘑菇从种植到销售的前前后后,微博上很多人牵肠挂肚。因为美术团队是真的在拍摄时亲自种了蘑菇。复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为年轻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他们才会感受到“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从《大江大河》到《山海情》,华人文化旗下正午阳光始终在影视行业持续深耕,尤其在主旋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上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大众认可,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正如2021年1月27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在《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所说的,“既能脚下有泥,还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处处彰显博大的家国情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校对 王菲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