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小村的绿色拐点—— 从“彭祖蟹”看黄山村的绿色转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打造直播带货基地、实现全平台物流配送……近日,在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黄山村,举行了“彭祖蟹”项目创建座谈会及项目签约仪式,可以预见,在微山湖畔,一个崭新的大闸蟹产销基地将悄然崛起。黄山村坐落于微山湖畔,因地下富含煤、铁等矿产资源,一度办起了铁矿、钢铁、化工10余家企业,是远近闻名的“工业村”,然而,随着矿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它也默默承受了转型阵痛。为了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黄山村开始深挖临湖资源,以文旅、特色农产品作为抓手,以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为突破口,正走上一条生态转型、绿色振兴之路。
老“工业村”有过辉煌 也经历了阵痛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曾因煤铁矿产资源丰富,经历了辉煌。而铜山区利国镇更是因为富铁矿产地,是全国文明的“钢铁小镇”。黄山村紧邻利国镇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就办起了采矿厂、钢铁厂、化工厂等10余家企业。不仅如此,当地还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多家配套企业,遍地开花的企业,曾让黄山村经济富足、村民钱袋子鼓鼓的。
然而,随着矿产资源枯竭,黄山村由辉煌走向了没落。更重要的是,曾经兴旺的工业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清水变成了墨绿色,小河里的鱼虾也绝迹了”,这不得不让黄山村人陷入了沉思:生态环境破坏了,子孙后代以后怎么生存?
“虽然转型困难,但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作出选择。” 黄山村支部书记厉功利介绍,随着徐州市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该村不符合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小厂纷纷停产关闭。
文旅赋能 走特色品牌之路
“铁饭碗”砸了,村子的未来在哪里?这是摆在这个“工业村”面前的难题。顺应徐州绿色转型的大势,黄山村坚定了生态发展的决心,开始大力挖掘自身独特的资源。
黄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厉功利介绍,作为紧邻微山湖畔的小村,这里盛产微山湖大闸蟹、四孔鲤鱼、鲑鱼、淡水虾、草鱼、黑鱼、莲子、鸡头籽等湖产品,“这就是我们村未来再次崛起的资本”。
其实,作为资源禀赋的临湖村,黄山村的传统农业具备产业基础。然而,此前该村的农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低效的发展方式。“以螃蟹养殖为例,我们村有着悠久的水产养殖史,但大部分都是村民各自为阵,不仅养殖规模做不大,而且产品附加值低,产销都是问题”,厉功利表示,要想做大传统农业,就要突破传统思维,调整农产品经营思路,深挖自然、文化特色,加快保护性开发力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理念。为此,黄山村从“文化赋能”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合作伙伴,共同创立黄山村“彭祖蟹”品牌,并将其定为黄山村特色品牌,并已被推荐为徐州“城市品牌”。
“之所以打造‘彭祖蟹’,是因为彭祖是中国的养生鼻祖,也是徐州建城之祖。这样得天独厚的古典美食养生文化内涵与他们村的蟹类养殖资源相得益彰”,厉功利介绍,为了推出这个品牌,黄山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项目策划组的帮助下,设计品牌形象、策划出品牌包装、联系各方电商平台、联系物流团队,使得该村首个品牌战略产品已经落地,“未来,我们将围绕‘彭祖蟹’品牌,将我们的特色水产品,如四孔鲤鱼、鲑鱼、淡水虾、草鱼、黑鱼、莲子等,陆续进行品牌化复制,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品牌商标”。
成果共享 让村民们有更多获得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泛舟在微山湖畔,耳畔仿佛传来这首上世纪50年代红色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在告别了曾经机器隆隆的场景后,这个美丽小村显得恬静动人。
在临湖的“彭祖蟹”养殖基地内,65岁的厉师傅正在倒出地笼里的螃蟹。最早一批螃蟹预计将在6月底上市,他每天都要来这里检查螃蟹的长势,记录下相关数据。厉师傅养了20多年的螃蟹,今年他是第一次与“彭祖蟹”合作,按照该品牌规范化流程进行养殖作业。“加入‘彭祖蟹’,改变了我20多年的养殖习惯”,厉师傅表示,以前螃蟹养殖,从选购蟹苗、养殖成品蟹、病虫害防治、推向市场,都需要他一个人跑,现在有了完整的养殖流程,他不用选蟹苗、不用跑市场,只需要专心养好螃蟹,“有养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螃蟹成熟了在岸上就被收购,现在养螃蟹风险小、收益稳定,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培育一个地理标志,带动一方特色产业,推动一方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让更多村民们有获得感”,利国镇人大主席邢海斌介绍,近年来,利国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充分挖掘沿微山湖地域风貌、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优势,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像黄山村一样,我们就是依托毗邻微山湖、水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通过特色产业培育,着力发展湖畔产业、农业项目,不断培育壮大螃蟹等水产品以及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新的产业项目,用绿色生态产业替代传统工业,让地方颜值越来越高,让农民们获得更多收益,让百姓们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实习生 史星杰 文摄
校对 王菲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