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截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
被卷入的集体狂热
给被欺凌者带来伤害的,不仅是带头的人,还有周围人的态度。“一个善良的人被放在一个集体当中,可能也会在集体狂热中被卷入非理性行为。”卡比说道。
为何校园欺凌容易形成群体性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黑羊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群体中,一些“本质不坏”的人会自发性地对某一个成员进行“无形”的攻击。
因为孤独症谱系特征,不止在学校里,就连校外兴趣班也没人愿意跟卡比玩。在一个游泳培训班里,每次训练完洗澡,浴室隔间没有门,她们就会跑过来围堵卡比,一群人对着她的裸体指指点点。卡比被强烈的羞耻感和恐惧感包围着,无处可逃。
学校宿舍每间住了6个人,但每一次大扫除,刷厕所的都是她。晚上她上床睡觉,舍友们就刻意大声聊天吵她。她提过意见,但舍友非但无视,还会当着她的面暗讽她。她只好每天晚上躲到阳台,关上门,一个人哭。
穿行的车辆、静默的路灯、空中划过的飞机……她透过蒙眬的泪眼望着这个世界,“觉得我好像是上天制造出来的次品,要么是生来戴的原罪,要么是上辈子造的孽,要被这样惩罚”。
被集体无意识的恶伤害的,还有更多人。直到现在,默默(化名)还有比较严重的容貌焦虑。因为皮肤黝黑,她经常被高中班主任“开玩笑”说像黑猩猩。高一运动会开幕式,班级统一表演广播体操,班主任三番五次点她的名字,说“动作怪异,像猴子”,并且鼓动其他同学一起嘲笑她,甚至拿手机录像,说要发到班级群和家长群让大家都看看。自此之后,班上同学经常嘲笑她丑。
班主任上课时用的ppt里有皮肤黑的人或者动物,都会问大家“这像谁”,她的名字被同学响亮地喊出来,然后大家笑作一团。没有人理会她的感受。她回家哭得不能自拔,患上严重的外貌焦虑。她没有把老师的行为告诉家长,而父母觉得是她过于关注外貌轻视学业导致的,反过来教育她,这让她更加崩溃。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态度转变是微妙的。海苔(化名)记得,曾经班上有一位女同学被男同学欺凌,刚开始她还和这位女同学要好过一段时间,后来班级里对她的风言风语增多,海苔选择疏远她,“在她被欺凌得最严重的时候,我刚好也构成了冷暴力的一环”。
当欺凌一个人变成一个集体的“正确法则”,旁观者也被迫站队。小茜(化名)记得,初中班上某个女同学本来有一些朋友,但因为家境普通,有的朋友吐槽她,渐渐地男生们也加入,一时间孤立和批判她成了大家的“习惯”。
在这个班里,同学们普遍家境都不错,小茜感觉自己跟这位女同学是相似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的孩子,她自卑、小心翼翼,没有勇气对这位女同学公开释放善意。被欺凌的悲剧没有发生在她身上,但又切实发生在她心里。
小鱼(化名)很想有人“拉一把”当时的自己。高三一整年,她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因为跟一位学霸朋友翻脸,对方拉拢全班孤立她。她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她很希望能有人告诉当时的自己:你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你只是被那一个人不喜欢了,而不是真的有什么天大的过错。
“很多人提到校园霸凌,想到的都是电视里那种拳脚相加的画面。但我想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软性的暴力,会让你在心理上特别难受。”小鱼说道。
无效的求助
被欺凌者并不是没有想过求助。
一开始,卡比尝试过求助老师,但因为欺凌大多没有实质的暴力行为,学校给的处罚轻飘飘。老师找那些同学谈话后,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在他们看来,找大人告状是非常幼稚的行为。
有一次,卡比找表姐倾诉,表姐却说:“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你要想想你自己的问题。”这句话让卡比认定“自己是一个罪人”。从此她不仅不再反抗欺凌,还开始自我惩罚。她会用圆规或剪刀划伤手臂,会刻意不吃饭让自己受饿,还写了一些诗歌,经常用到“小丑”这类意象,喜欢把自己写得像瘟疫、过街老鼠,写完再把纸揉成一团,扔到学校钟楼的阁楼上。
说来可笑,临近初中毕业时,她的境况好了一点,原因是班里转来一位女生,可能她有些先天缺陷,显得笨笨的,于是她成了卡比的“替代品”。年级里还有其他比较“边缘”的同学,也是被欺凌的对象。
同样地,当小鱼把欺凌的遭遇告诉母亲,母亲的建议是“你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于是,她一直“冷处理”。“现在看来这是个错误。”小鱼说,因为不发声就被大家当作默认,小集体的舆论完全被欺凌者操纵,那些“罪名”就会一次又一次叠加在自己身上。
《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指出,许多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受害者不会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任何人,其理由包括不信任包含老师在内的成年人、害怕产生不良影响或遭报复、负罪感、耻辱感或困惑、担心不会被认真对待或者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等。
李由一开始怕被当作“叛徒”不敢告诉老师,直到五年级被欺负得实在受不了,她才说了出来,但老师也只是采取了给他们增加作业这类不痛不痒的惩罚,“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而家里的状况也很糟糕,父母感情破裂,已经顾不上她。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长子,因为生的是女儿,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没有资格为爷爷扶灵。
平日里,父亲脾气暴躁,甚至有家暴行为,母亲抑郁,情绪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每次一看到李由成绩下跌,母亲就会把她轰出门,让她滚。当时还在读三四年级的李由问母亲:“是不是我的出生让你们变成这样?这一切是不是因为我造成的?”母亲在做饭,愣了一下,没有回头,说了一句“是”。那一刻,李由很想放声大哭。
两点一线的生活,一边是家,一边是学校,她都过得很压抑,喘不过气来。初中的时候,父母离了婚。她也曾想过伤害自己,觉得父母感情破裂是因为自己,后来放弃了。她转念一想,“如果是我的出生导致我妈妈需要面对这样糟糕的婚姻,那么我应该把她从抑郁症里解救出来,而不是一走了之,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为了缓解母亲的病情,李由会在放学之后背各种笑话回来讲给她听,逗笑她,努力提升成绩,不让她操心。
在学校被欺凌时,她没有办法依靠任何人的帮助,只能自救。她强迫自己“强大”起来,开玩笑似的“自黑”,把欺凌者骂的话重新说一遍,被打的话她也会鼓起勇气打回去。与此同时,她努力交朋友,不停地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上了初中,还是和欺凌者同班,为了逃离阴影,她直接和同学说对方长期欺凌她。即使很自卑,李由也不得不让自己“刚”起来。
她也有自己的反击方式。初中时,她玩贴吧,作为吧主在一年里把这个吧从三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还把自己写的小说发到了网上,批判校园欺凌。初三时,她认真备考,成绩从班级中下游一路冲到全年段前100名,体育也从800米不及格到逆袭,考上了欺凌者考不进的理想高中。
“我无法原谅欺凌者”
有人以为,长大就会好了。实则不然,欺凌者留下的伤害,有的受害者需要用一生来自我疗愈。
小学时的欺凌对李由的影响很大,到初中也没有缓过来。她原本是一个乐观、外向的女孩,什么挑战都敢去试一下。到后来,在学校欺凌和家庭不幸的双重打击下,她不敢抬头看人,永远低着头看脚,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反复要求“大点声”,但她依然不敢大声说话,被老师批评“真是左耳朵说给右耳朵听,右耳朵都嫌听不着”。
她的愿望就是要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透明人。三四年级这段时间,李由有一段记忆是空白的,“完全记不起,就好像被挖掉了一样”。长大以后读了心理学的书,她才知道那是自己第一次解离。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堵“冰墙”把她关在里头,“墙”内外完全割裂,记忆力也衰退。但她知道外面全是伤害,所以选择蜷缩在“墙”内。
初高中时,她以为自己痊愈了,没想到高考前一周,那面“墙”又出现了。她撞不开,该吸收的知识都吸收不了,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力也急速减退。她以为是考前紧张导致的,找了心理咨询师,讲了自己的遭遇,痛哭了一场,但对方却草草处理,就让她走了。高考时她紧张,手脚僵硬,恍恍惚惚,最后成绩不理想,原本能上211高校的水平,只考了一所普通一本院校。
病情复发更严重的一次是在大三,当时学校因疫情封校,“墙”又出现了。她想从“墙”内爬出来,但做不到,没办法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每说一句话、每打一个字都很难受,就好像有东西在阻碍着她、让她无法表达。记忆力也变得很差,比如她把衣服装进洗衣机,设了个闹铃提醒自己,结果闹铃响了,她却茫然不知所措,直到第二天才记起来。
她翻看心理书,觉得自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伴随解离的状态。直到现在,解离症始终伴随着她,程度较轻时,它可以帮她抵御伤害,“相当于自我防护的功能”;如果它伴随着创伤性应激障碍症的出现,可能程度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比较危险。
她会经常做噩梦,很多都是跟学校有关的,自己控制不了。压力大的时候,她怕一觉醒来,那种解离的感觉又重新袭来。写小说是她宣泄的一个出口,她从梦境中直接取材,批判校园欺凌。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由努力不再跟欺凌者有任何联系,把关于她们的所有通通删除。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跟一位参与过欺凌她的人打起了电话,她说了自己这些年的种种遭遇,没料到对方却说已经不记得了,没想到造成的伤害那么大,说了一句抱歉。而那几个带头欺凌她的人,从来没有跟她表达过歉意。
“校园欺凌是非常恶劣的行为。”现在再回过头看,她依然无法原谅那些欺凌者。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