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 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编者按: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以红色文物为载体,串联建党百年的重要阶段和节点,写法突破历史的一般呈现方式,文笔质朴感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鲜活而有温度的故事中传导知识,感动人,教育人。近日,微史记频道连载该书部分章节。

1920年春天,陈望道在故乡义乌分水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全文,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作为国内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是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学说就已经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开始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最新学说介绍到国内。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零散的、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论述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先进分子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件之一,《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翻译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任务。进步刊物《星期评论》拟请人全文翻译并连载发表《共产党宣言》。进步人士邵力子得到这一信息后,表示可以请理论和语言功底俱佳的陈望道来做这件事。

陈望道,1891年出生,中央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是我国最早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919年6月,陈望道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五四时期,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带领学生发起国文教育改革和学生自治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正当此时,陈望道收到邵力子发来的请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函。本来就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毅然担当起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

为了专心致志完成好这件事情,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县城西的分水塘村,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

这里有一个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一天,陈望道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妈妈进门一看,陈望道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一点没动,墨水他倒给蘸了。于是他就说了这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辛苦忙碌,依据戴季陶提供的《共产党宣言》日文版,参照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到的英文版,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翻译。1920年5月,在接到《星期评论》编辑部的电报后,陈望道立即携带译稿赴沪。不料上海当局对《星期评论》实施邮检,造成该刊停办,使得在该刊连载《共产党宣言》的计划无法实现。于是,陈望道找到自己的学生俞秀松,托他将译稿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李汉俊将译稿校阅一遍后决定出版单行本,但在筹措出版经费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恰好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和翻译杨明斋来到上海,陈独秀在和他们讨论中共建党问题时,提及此事,维经斯基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出版。为此,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了一个取名“又新”的小型印刷所,承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终于问世了,为竖排平装本,内文共56页,以五号铅字印刷,每页11行,每行36字,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作者标注为“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书末版权页还竖排印有几行字:“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这是马克思1875年在伦敦拍摄的肖像。书的尺寸纵18厘米,横12厘米。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版时共计印行1000册,现在存世的仅11本。全本以意译为主,许多新名词和专用术语以及部分章节标题如“贵族”“平民”“宗教社会主义”等都用英文原文加括号附注,因此书中随处可见英文原文。在“有产者与无产者”一章标题旁,除标明英文原文外,还用中文注释:“有产者就是有财产的人,资本家、财主……无产者就是没有财产的劳动家。”全书错字、漏字有25处,如第一页中“法国急进党”误为“法国急近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被译为“马格斯、安格尔斯”。书初版1000册,全部送人。当年9月再印1000册,封面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改成了蓝色,书中正文只字未动。这虽然只是一次重印,但封三的版权页上却印着“一千九百二十年九月再版”字样。

刚拿到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陈望道即将其赠给鲁迅和他的胞弟周作人,以求指正。鲁迅在收到书的当天就仔细阅读了一遍,对这位小同乡的作为赞赏有加:“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随后,《共产党宣言》在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1975年,周恩来对陈望道深情地说,当年长征的时候他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正是这本书使他由工业救国的爱国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他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读着《共产党宣言》走上革命道路、进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可以说,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

正是这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

校对 徐珩

编辑 : 臧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