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研究:个体与现实环境的切割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后梦婷认为,“电子搬家”背后对应的是网民对网络匿名性的需求。“匿名性本身就是网络的特点之一,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环境的规则戴上不同的面具,以符合当下的形式或标准,而穿上马甲、隐匿网络之后,可以讲个体与现实环境割裂开来,成为另一种环境中真实的自我或是新的人设。”
不过,与之前爆火网络的匿名社交群体“momo”不同,“电子搬家”群体不太追求隐身于人海的战术,只是特别强调与现实熟人关系做切割。
所以,在后梦婷看来,这种“搬家”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动隔离或者是改变,变相逃避现实的社会关系,“用‘逃避’一词,可能不太妥当,因为有些消极,但这个行为不算是消极行为,反而是积极的反思或选择。”
有人说,线下社恐,线上社牛,选择“电子搬家”的人是在抗拒将“真实的自我”展现给熟人吗?后梦婷却觉得恰恰相反,“那些‘搬家’的人,可能是较渴望展示真实自我的人,所以他们一直在逃离现实社交关系的规训和束缚。”
但是在她看来,中国的熟人关系偏向全面性的交往,讲究情感;陌生人关系则是即时性的,讲究理性,而人到了网上,会更喜欢建立“即时性”社交,不谈情感,“所以会逃避熟人。”
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后梦婷发现,网络的虚拟空间,将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束缚”弱化了,网络情感的表达会更直接、更极端、更激烈,“会放大现实生活中的好与坏。”
可她也同时强调,匿名性不是保护伞,网络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两者不是平行关系,网络发言也要承担责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据视觉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