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呼声高
这一届值得关注的动态是,“30后”女作家张洁凭借作品《无字》,二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在此之前,她曾经依据《沉重的翅膀》一书,夺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奖项。此次获奖,使张洁成为了茅奖“颁奖史”上,唯一一位二次获得茅奖的作家,同时也是获奖次数最多的作家。
由于名额有限,盘点入围作品,这一届也有令人遗憾的、与奖项擦肩而过的佳作,包括莫言的《檀香刑》。贾平凹的《怀念狼》,阎真的《沧浪之水》等。
评选年度是1999年—2002年,中国国内已经逐步接入网络社会。所以,担任评委的邵燕君后来回忆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可以说是在传媒高度的关注下进行的。
——推荐作品一出,立刻受到了网络媒体围追堵截式的报道,“话语的主导权也发生转移,网民人多势众,众生喧哗中的‘强音’经网络、传媒的反复挑选、复制,无数倍地放大,形成足以与专家抗衡的‘群众的呼声’。”
与第四届评选强调“纯文学”标准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呼声高,致使“贴近性”被置于奖项评选的基本原则。
邵燕君认为,当时随着“市场化”转型程度的加深,“现实主义”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受到普遍欢迎,现代主义以及一切挑战读者阅读习惯的创新性作品都因为大众“读不懂”而受到冷遇排斥,“读者的阅读口味不但深度影响了文学期刊的发表原则、出版社的出版原则,也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倾向。”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
评选年限:1999—2002首版长篇小说
1.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
《张居正》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4卷,讲述了“铁面宰相”张居正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历经一生的悲剧故事。近日,腾讯视频发布的待播剧名单显示,这部长篇小说将被改编成《风禾尽起张居正》播出,作品已经被立项为“重大历史题材”,由出品《人世间》的新丽传媒操刀制作。
写作《张居正》,熊召政花费了10年时间。2018年,在一场“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上,他向读者透露了写作背后的故事:年轻时,自己是一个偏激的愤青,幻想改变世界,“我就开始从历史里找既有动力、也有能力的人,从商鞅开始,我找遍了所有的改革家,最后找到了张居正。”
然而,到荆州探访张居正的坟墓时,他才发现这样的一位改革家的坟堆,早已被水淹没,“我在墓前和他对话,中国人的记忆来自于文学而不是典籍,我说,我一定要让人记住你。”
2.张洁,《无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洁,1937年出生于北京,2022年逝世。她是新时期以来第一个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被认为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旗手。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祖母绿》,她都在探讨女性婚姻问题,用小说反映女性生存的艰难。
《无字》是张洁的最后一部作品,80万字历时12年,写于张洁的晚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被人看作是张洁的“灵魂自传”。
她一辈子都在写作,曾说过:”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的自由自在。”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
《历史的天空》首版于2000年,后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本书讲述了以梁必达、陈墨涵等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投身革命的青年男女故事为主线,内容涵盖并经历了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帮”以及进入新时期以来等各个历史阶段,长达半个世纪。
作者徐贵祥,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部队作家。作品多是军事题材小说,主要包括《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高地》《马上天下》《四面八方》《对阵》等。
4.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时代》以高干子弟陆承伟、史天雄两兄弟在城市改革深化的关键时刻作出的不同人生选择为故事线索,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攸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性改善的诸多法制、伦理问题。
作者柳建伟,曾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主要作品《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苍茫冬日》《飞天》《血战湘江》等,其长篇小说《突出重围》在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5.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创作《东藏记》第二卷时,宗璞已经72岁。眼睛视网膜脱落,手术后视力只有0.02,只能通过“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但她一直坚持,直到89岁完成《东藏记》的最后一章。
《东藏记》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依据宗璞个人的成长经历写成。当时,抗战爆发,年仅9岁的她跟随父亲友兰从清华大学南赴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度过了长达八年的青春岁月。
2018年,宗璞在最终改定的《东藏记》中留下了一篇后记,她说道:冯友兰(其父亲)说:“人必须说了许多话,然后归于缄默”。
“我现在是归于缄默的时候了,但是要做两种告别,一是告别我经过的和我写的时代,二是告别书中的人物。我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了他们,我不知道我的贞元之气能不能让他们活起来、活多久,可是我尽力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据《微信读书》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