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会场
7月11日,我国第19个航海日来临之际,作为江苏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主题活动,2023扬海丝路发展大会暨临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扬州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世界主要船级社、国内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等40余名资深专家学者,聚焦“扬帆新丝路 奋楫新格局 共享新成果”主题,就传承丝路精神、弘扬航海文化、深化智慧绿色航运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等议题交流研讨。
签约仪式
扬州要将“港口流量”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量”
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潘国强,江苏海事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汝明,江苏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局长陈传全,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胡贤甫,扬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锴竑,扬州市政府副市长张礼涛,中国船级社副总裁范强,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俞建忠等出席大会。
会上,成功签约临港产业项目超110亿元,覆盖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绿色能源、生态环保、游轮游艇等领域,展现出新形势下扬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和强劲动力。
在中国航海日的特殊节点,“世界运河之都”扬州缘何要举办一场与“江海”更密切相关的发展大会?
相关负责人表示,扬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也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城市,与广州、泉州、明州(现宁波市)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港口。“扬海丝路”为扬州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举办本次大会,旨在传承弘扬悠久的航海文化、丝路精神,将水运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港口流量”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量”。
新订单签约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
大会开幕式上,潘国强代市长在致辞中用几组数字介绍了扬州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22年,船舶进出扬州港口达10.97万艘次,货物吞吐量超1.5亿吨,全市进出口总额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13.9%,形成“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融合发展新局面。外贸船舶进出口岸876艘次,货物吞吐量137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36%、4.43%。造船完工量超过770万载重吨,约占江苏的1/3,全国的13.5%,已发展成为全省三大船舶产业基地之一,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苏海事局朱汝明局长致辞表示,2022年长江江苏段货运量近27亿吨,占长江全线货运量的70%,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超5亿吨,占运河全线的70%以上。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构成国内最大、最繁忙的十字黄金水道。当下,17万吨超大型海轮直达扬州,大型海轮“直进直靠、直离直出”成为常态。江苏省港口集团陈明董事长介绍,近年来扬州港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码头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航运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港口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省港集团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航道建设、港产城融合、临港产业发展等方面与扬州深化合作,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
现场观摩
专家建言: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未来发展,行业大咖和专家学者口中最高频的词语是“创新”。开幕式后的专题演讲中,13位发言嘉宾对共谋扬海丝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创新”。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陈传全局长系统分析了扬州发展特征与优势,建议加强江海联动,拓展扬州开发开放新空间。他希望家乡进一步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争取更多的国内外大型航运公司到扬州落户。江苏科技大学周南平校长提出,扬州拥有完备的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未来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配套装备制约短板,增强创新研发条件、实力,加强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表示,扬州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优势,沿着水运脉络,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版图更加明晰。长江“黄金岸线”发挥着“黄金效益”,分布长江两岸的江苏八市,承担着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功能。如今,江苏正依托沿江八市打造世界级扬子江城市群,形成江苏发展的“金色名片”。从水陆联运到海上丝路,从港通天下到服务全球,扬州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通讯员 扬宣 马士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