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封面评论|“反断舍离”成新流行,生活需要在自洽中自适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蒋璟璟

就在有人吵吵“断舍离”的时候,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一股“反断舍离”风潮。不少人晒出自己的“废物”改造成果:将湿巾包上抠下来的塑料盖子两两扣在一起,就是一个收纳首饰盒;6个奶茶杯托就能做成一个隔热垫……当大家试图为这突如其来的勤俭觉悟找个原因时,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己爱攒塑料袋的妈妈。有网友调侃:“一旦过了二十岁,中华血脉就开始觉醒。”在有人迷上了“反断舍离”时,也有人坚持将“断舍离”进行到底。(北京青年报)

一段时间以来,发端于简素主义生活观的“断舍离”行动,一直是网络热门话题。其核心要义,简要而言,就是“能扔则扔,应简尽简”,讲究的就是“做减法”。当然了,生活理念的流行浪潮,素来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其很少会朝着一个方向极致演绎,而更多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来回摆动。这一规律性的舆论场波动,深刻影响了市民生活的实践。

当下,所谓“反断舍离”又成为热词。相关网络群组不仅成员人数众多,讨论热度更是居高不下,与之相关的帖文长时间保持了高频更新。“反断舍离”固然是个自抬身价是说法,换个通俗点的表达,大致就是“旧物改造”“废物利用”种种,要的就是个变废为宝,拼的就是个心灵手巧。很多人乐此不疲,乃至有乐在其中不可自拔之势。

虽然名曰“反断舍离”,但其实很难简单将之说成是对“断舍离”的反思与回应。从大众深层心理来说,“反断舍离”最重要的驱动力,并不是“勤俭节约”,而更像是“解压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我们知道,近年来各式解压文化及其衍生商品层出不穷,诸如簇绒枪“突突突突突”、朝玩具熊身上淋涂料、绘本涂色等。与之相较,“反断舍离”的各种花样,似乎具备同样的功效,并且更为廉价、易得。

“反断舍离”的手作DIY,之所以能够解压,主要是源于两个维度。一个是动手制作本身的过程,极易超越“俗事”,通过高专注力的投入,实现身心放空;再者,则是通过“成果作品”的曝晒、分享和互动,实现个体融入群体的社交连结。有人把肥皂托当成洞洞板玩,有人用喝水果茶剩下的桶当笔洗——心无旁骛、全心投入,这之后小小的成就感引来同道互捧、相夸,此情此景当真是非常治愈。

生活需要自洽,需要自我调适之后的舒适,无论“断舍离”或“反断舍离”,能够自圆其说、自我愉悦便好。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