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口述史”,记录更多细节
“老兵们都已经九十多岁了,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他们的人生历程与英勇事迹,为民族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抢救性工程。”江南大学40多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采访团队,近日持续对锡城百名抗美援朝老兵进行入户采访。
前几天,孙怡珂等4名江南大学的学生来到梁溪区三棉新村抗美援朝老兵周汝礼的家中,他们熟练地拿出笔记本和相机,这是他们采访的第76位老兵了。周汝礼于1951年赴朝作战,当时只有20岁,参加过长津湖战役和鸡雄山阻击战。1973年,他转业来到无锡印染厂工作并定居在锡。
“战场上最难挨的就是冷。”周老回忆,朝鲜前沿阵地四周白雪茫茫,雪都有腰杆子那么深。关于“冷”有很多的细节:身上的衣服都是用体温硬生生捂干的,吃的也是冻硬的馒头,没有水喝,战士们便一口馒头一口雪。早上也是抱着雪去洗脸刷牙,用手指当牙刷。
尤其是夜里行军,战士们身上背着50斤的食品物品,每逢过山沟特别冷,因为山沟里有雪又有冰,战士们身上的衣服和背包会变得很潮湿,甚至有的都已结冰。“这些苦都不算什么。跟美国鬼子打仗打到最后用牙齿咬啊,用拳头打啊,用石头砸啊。我们只知道既然要打,就要打胜仗!”周汝礼口述这些过往时,眼神坚定。
“通过老兵的口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细节的内容,我们虽然不能切身的体会到爷爷所描述场景的艰难不易,但却能被爷爷泛着泪花的眼睛深深感动,把他们的回忆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马宇点同学说,每位老兵口述历史一般会持续2个小时左右,他们每次都记录下满满的笔记和视频素材,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复盘”出一位老兵的“口述史”。
老与少“对话”,传承精神力量
在口述史的采访中,一篇以“伟大的使命,难忘的记忆”为题的回忆录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锡山区鹅湖镇养老服务中心,张晓颖等学生采访了9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蔡志伟。1952年,他作为一名铁道兵,主动报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他一边讲述着过往,一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篇抗美援朝回忆录与学生们分享,全篇共4503个字,分为“光荣的转折,伟大的使命”、“新的征途”、“为保卫钢铁运输线而战”等六章,记录着蔡志伟参战前后的故事和对战友的思念。
他用满是皱纹的手翻开其中一页,指着说:“当时铁路反复被轰炸掉,我们就连夜进行抢修抢建。”这些文字写于15年前。他说,如今自己年龄大了,听力和精力都下降了,怕以后记不清,所以都先记下来。蔡志伟十分珍惜这篇回忆录,时常翻看,而页面至今依然很平整。他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老兵们的付出,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青年学生们采访老兵们的过程,也是与过往时光的一次次对话。老兵的口述让他们对抗美援朝的了解更深、更细,获得更多精神力量的滋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说。
系统性采访,细刻历史画卷
如今,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大多已90多岁,有些老兵记忆逐渐模糊,有些老兵已经离世。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2020年共为抗美援朝老兵发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85枚,而今年,只有近30名抗美援朝老兵仍在世。
历史已逝去,化成一辈子的记忆。通过走访退役老兵,记录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积累起一批翔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历史画卷提供更多的“细刻”。期间,还将开展为老兵拍写真、整理红色家书等关怀活动,后续还会举办展览、组织宣讲团,走进中小学,走进企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活动。
无锡还将通过主题图片展、视频展播等方式,加强多维度、多模式的宣传,来展现抗美援朝老兵的革命风采,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的精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口述史”项目,得到了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锡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爱心企业英特派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融合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菲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