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暑期实践走进社会“大课堂”,南京学子在行走中解读“红色密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这里有驴拉磨、窑洞等陕北农村的特色场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书中所描述的人、事、物、景逐一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陕西梁家河村,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邮”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朱泓潞动容地说,她和同学们一同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足迹,感悟总书记的知青岁月。

7月上旬,“红邮”宣讲团还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走访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红色文化遗址,从“书本”走进“现实”,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在实践参观的同时,团队成员筹备录制宣讲微视频,撰写打磨宣讲稿件,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专业优势,用青年的语言和视角讲“透”、讲“精”、讲“活”、讲“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历史故事,为青年学生“上好一堂红色课”。

“土城镇的红色基因深深扎根在泥土中,红军长征的足迹在这里百年未曾磨灭,给我带来深深的感触和震撼。”南邮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挑战杯红色专项暑期实践团队成员陈郭豪感慨万分。7月中旬,团队实地考察了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

运用专业知识,使用专业设备,成员们记录拍摄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街、女红军纪念馆、青杠坡碑等红色景点。拍摄期间,同学们在四渡赤水纪念碑前偶遇一支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平均70岁高龄的队员们放声歌唱红军战歌,豪情满怀。

“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重温学习这段伟大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更希望通过墙绘的方式,二次创作表达我们的理解与阐释,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扬州市江都区立新农场,南邮传媒与艺术学院“手绘乡村 青春行动”暑期专项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胡雁冰和同学们,一同调配颜色、描边勾线、绘图上色,围绕百年党史、乡村美育等题材选取了八个历史故事进行集体创作。

在深入了解革命老区泰州市唐甸村的资料,并多次讨论后,团队用色彩鲜艳的油漆描绘起英雄的形象和悲壮的抗战场景,展现出青年一代对于红色精神的无限崇敬和颂扬。莘莘学子深入基层,传承革命老区红色精神,在行走中探寻“红色密码”,以青春之墙绘,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通讯员 尤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