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江南温故 | “隐形省城”徐州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有着“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是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历史上的徐州同样声名远播,乾隆《江南通志》中称“江之南首重江宁,江之北首重徐州”,其地理区位重要性超过了苏州、扬州等名城。但是我们发现,苏州、镇江都曾是江苏省城,建国初的扬州、无锡也分别是苏北、苏南行署驻地。甚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兴化也充当过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历史上的江苏省会,看上去从未关联到徐州,但这并不影响徐州拥有一段奇特的“省城史”。

    淮海经济区示意图 图源:网络

我们通常认为行省制源于元代,但实际上元代行省制是仿照金代区划制度而成的。金代末年内忧外患加剧,为加强对局势的控制,很多行省得以设立,较大的行省有河北行省、河东行省、辽东行省等,而徐州行省是其中一个面积较小但地位重要的行省,它的辖区涉及当时的南京路、山东西路各一部分,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的交汇之处,其治所便是徐州。按照《金史》,徐州行省成立于正大年间。如此,徐州早在800年前便已是省会,而江苏省的成立要晚于此数百年。

其实在三国时期,徐州已具有一定的省城特征。西汉设有十三州,带有监察区性质,到了东汉,州成为实际一级行政区,但州治长期不是现在的徐州。直至魏明帝将徐州州治从下邳迁至彭城,彭城从此有了“徐州”之名。此后西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时期,徐州均为州治。当然,曹魏的州和后世的省毕竟不是一回事,南北朝时的州更是已和郡差不多,所以徐州的“省城史”只能从金代算起。

元明清时期,徐州是一个相对普通的地区。但清代在徐州设有淮徐道,从乾隆八年开始,淮徐道兼管徐州、海州、淮安等地的地方事务。此时徐州虽不是省城,但也对苏北其他地区有一定的管理权。民国前期的徐州同样如此,当时徐州为徐海道驻地,徐海道管辖现在的徐州、连云港、宿迁一带和盐城响水,以及安徽萧县、砀山等地。

在近代,徐州与周边地区单独设省的构想与实践层出不穷,而徐州显然是这一区域的中心所在。

1904年,清末状元张謇向清廷呈上《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以徐州为众星之月”,囊括四省交汇之地,以45个州县组建出一个独立的省。清政府对此很重视,最终在张謇的建议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江苏江北地区以及江宁府从江苏省单列出来,另设一个江淮省,省城为清江浦,徐州只是江淮省的普通一员。这一结果与张謇的建议大相径庭,遭到各方反对,江淮省很快被撤销,成为过眼烟云。

民国时期,分省研究成为潮流,一系列缩省方案应运而生。徐州及周边地区常常单独设省,有时叫徐海省,有时成了淮安省,有时称作归德省(归德为商丘旧称),虽然省的名称可能沿用了别的城市名称,但省城则都是徐州。这些以徐州为中心构想的“省”都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付诸实际。

1986年3月15日,淮海经济区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十四个地级市组成,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这个经济区虽分属四省,但内部之间高度协调发展,成为跨省际区域合作典范。2017年,徐州被批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这相对徐州过往的“省城史”而言,可谓一脉相连。黄浪

【“江南温故”系黄浪先生为紫牛新闻开设专栏】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臧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