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这是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
记录着发生在长干里的快乐与哀愁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
“青梅竹马”都是我的代名词
但其实,我还有很多故事想讲给你听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
01 | 溯本追源
南京长干里一带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区处吴、越、楚三国争夺拉锯之地,长干里一带地势高抬,北倚秦淮河,南临雨花台,西控长江,地理环境优越。因此,范蠡筑越城即今南京中华门外西南长干里地区以作军事据点。此时的长干里,百姓居住于越城边的秦淮河两岸,贸易兴盛,形成了南京最早的“市”。
秦汉时期,因长干里一带可经由秦淮河入江,交通便利,这里出现了南京最早的码头,不少居民漂泊水上,以舟为家,以贩为业,长干里开始成为兴旺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东吴时期,居民区和商业区主要还在秦淮准河的南岸。左思的《吴都赋》中记载了建业城南郊居民区的繁华状况:
“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有高门鼎贵,魁岸豪桀,虞魏之昆,顾陆之裔。”
——左思《吴都赋》
这也是长干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文中同时提到的地名,横塘亦称南塘,查下亦称查浦,都与长干相关。
而唐钞本《文选集注》载刘逵注《吴都赋》也有如下记载:
“横塘查下,皆都下百姓所居之区名也。江东谓山冈间为干,建业之南有山冈,其间平地,吏人杂居之,故号为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文选集注》
可见当时江东将山岗之间俗称为“干”,建业城南山岗之间的平地,被称为“长干”;长干之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之分,是吏民杂居的生活区。
同时,左思的描写也证明,小长干巷一带的商业经济,并未因东吴的灭亡而衰退,在晋代仍然繁华。
插播一则小故事
“ 祖车骑过江时,公私俭薄,无好服玩。王、庾诸公共就祖,忽见裘袍重叠,珍饰盈列。诸公怪问之,祖曰:“昨夜复南塘一出。”祖于时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
——《世说新语》
西晋末年,祖逖率众到江南投奔琅哪王司马睿,因为军费不足,公然纵容部下兵卒到南塘抢掠,抢一回便“裘袍重叠,珍饰盈列”,可见南塘商铺的富裕,也足见长干一带商业经济繁华。
自秦汉以来,这一带人烟渐渐稠密,成为繁华的商市区和居民区。六朝时石头津渡停泊的数以万计的商船,正是以长干里为腹地。同时,吴地的豪门大族虞、魏、顾、陆都住在这一带,更添一种富贵之气。
六朝建康长干里示意图(许志强)
东晋建都以后,长干里商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丹阳记》
比较《丹阳记》和《吴都赋》的记载,可以看出,南朝宋时在小长干、大长干之外,又出现了一个东长干,都已成为居民里坊。由此可见东长干是东晋以后繁盛起来的新区。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02 | 最繁华街市
其实在六朝及以前,长干里还没有达到过分引人注目的情况。是由于作为都城的建康,在政治中心的地位上更加突出,而长干里也远在外郭之外。
这样的情况到了隋唐时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都城建康在隋初被废弃,也正因此,长干里的经济优势地位才被凸显出来,摆脱了政治中心的遮蔽。
“丹阳旧京所在, 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 君子资于官禄。市座列肆,埒于二京。”
——《隋书·地理志》
隋灭陈后,废建康置江宁县,曾隶属丹阳郡当地商人在市民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市场的繁盛不亚于长安和洛阳。
南唐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迎来一次中兴,杨吴城壕将秦淮河下游圈入金陵城内,而于城外另挖护城河,始建长干桥。长干桥成了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秦淮河及其支流两岸汇聚了大量的商铺和手工业作坊,以及茶楼、酒肆、旅馆等,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李白就曾在诗歌中定格了长干里人头涌动的街头景象——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二)》
通过这首《越女词》,我们得以窥见那一时期长干里的情形:女子的裙子飘逸,身着飘逸的长衫,甚至连袜子也懒怠穿着,一切都呈现出衣服令人怦然心动的开放景象。
当年的长干街头,可以说是无比繁华,华美街边的店面,几乎无所不卖,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首饰香料,到柴米油盐,连扫帚、扇子都有专卖的店铺。各种肤色的外来人在街上来去更是司空见惯。
毋庸置疑的是,长干里应是金陵酒家最为集中的地方。小贩沿街叫卖,人头攒动,人人都能在这里叹一句“只似人间富贵家”。提到酒家,就不得不说“建康七妙”了。
建康七妙
唐初韦巨源《食帐》附录记载:“金陵士大夫渊薮,家事鼎铛,种种臻妙;齑可照面,馄饨汤可注砚,饼可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穿结带,醋可作劝盏,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
“建康七妙”其中有馄饨,小贩沿街叫卖,现包现做,佐以干菜酱料,可作正餐,亦可作美味小吃。还有寒具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馓子。面拉成细条,绕成环状,油炸,酥脆香甜,更是“一嚼惊动十里人”。
而明代更可谓是南京画卷上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后,直至称帝前的12年间,一直居住于距长干里不足两公里的吴王府里。
明初修建南京城墙,比南唐的金陵城规模扩大了两倍,城内依据功能分区,传承千年的老城南仍是热闹非凡的商住区。
花月春风十六楼
朱元璋还下令于当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建16所豪华酒楼,合称“花月春风十六楼”,为京城官民宾旅游乐、宴集场所。
“洪武二十七年,上以海内太平,思与民偕乐,命工部建十酒楼于江东门外,有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译等名。既而又增作五楼,至是皆成。诏赐文武百官钞,命宴于醉仙楼。而五楼则专以处侑酒歌妓者,盖仿宋故事,但不设官酝,以收榷课,最为清朝佳事。”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
朱元璋一共设立了多少家酒楼,说法不一,多认为实际上建成的是十六楼。根据《金陵琐事》记载,这十六楼分别是南市楼、北市楼、集贤楼、乐民楼、讴歌楼、鼓腹楼、清江楼、石城楼、来宾楼、重译楼、澹烟楼、轻粉楼、鹤鸣楼、醉仙楼、梅妍楼、翠柳楼。
其中国家级宾馆“来宾楼”、“重译楼”就位于长干里,专门招待外国使节和商贾。
来宾楼:在聚宝门外来宾街,与重译楼相对。
——《永乐大典》卷七千七百一
到了明中后期,南京虽已成为陪都,秦淮河长干里繁华富庶依旧。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南都繁会图》中就记载了南京市井生活的繁华。
仇英《南都繁会图》
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之“长干春游”等图册,都将金陵胜迹长干里的意境跃然纸上。
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之“长干春游”
到了清代中后期,长干里繁华悄然褪下,与清末长干里客的《金陵四十八景》之“长干故里”中的“故”字一起,都间接表达了对长干里的兴衰之叹。
《金陵四十八景》之“长干故里”
“ 每个瞬间都是一首诗 ”
03 | 长干故里
今天我们提起长干里,多是由于唐人的诗歌。正如李白那句“郎骑竹马来”一样,长干里也时时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而存在,诉说着那一份诗情画意。
六朝古都的盛名、江南风物的秀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往这里,用许多诗文保留了大量的城市记忆,使得长干里在空间维度上也添加了属于时间的完整。缺乏文献详细记载的平民生活,也在诗歌中得以保存。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崔颢《长干行》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丁仙芝《江南曲》
古代南京人有“长干折柳”送别的风俗。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与长干有关的赠别诗。如韦庄《长干塘别徐茂才》、韩翃《送万巨》、《送丹阳刘太真》、严维《赠万经》等。
清代画家郑燮曾作《念奴娇·金陵怀古其六》,描摹了长干里一带“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的清丽隽秀之景,并表达了愿意终老于此的希冀。
从春秋争霸到花月春风
从飞甍舛互到长干故里
这里见证了太多太多
属于金陵的独家记忆
生生不息的是金陵城春的逶迤曲巷
延绵流淌的是六朝古都的文化血脉
所以呀 我才不只有“青梅竹马”
林佳蓓
本文原发“夫子庙风华录”
校对 王菲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