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常熟市中学校长马宁:用科学的精神、慢的艺术,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内驱力”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现代科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定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擦亮苏式教育品牌展示市中样态,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教育力量。”近日,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常熟市中学,与首届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该校校长、党委书记马宁校长进行面对面访谈,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探讨教育的无限可能。

课堂是教师实现价值的舞台!高效教学的生产力,源自教师特有的思想力

创建于1924年的常熟市中学,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常熟最早的公办学校,也是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学校弘扬“诚敬”校训精神,树立“诚敬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90多年来学校输送毕业生4万余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家杰出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选择、家长信赖、社会好评的“老牌”名校。

常熟市中学校长、党委书记马宁从教二十多年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辛勤的汗水、教育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在教育这块芳草园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曾荣获首届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称号,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马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我将用双腿践行恒久初心,用双肩扛起永续使命,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信心为常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精彩实践。”马宁表示,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因为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蹲下身子,脚踏实地,关注每一个富有个性生命的健康成长,运用自己的教育真诚和智慧努力成为影响学生的引路人。

时光回到2006年,江苏进入“新课改”试点,已成为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的马宁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原先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能寻找一个概念为抓手来促进学生理解,并推导其他类似的概念,达到概念性的技能,以此发展学生思维岂不是事半功倍?于是,由他开创的“概念式历史教学”新范式在课堂上实践。

“教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课堂是教师实现价值的舞台。高效教学的生产力,源自教师特有的思想力。”马宁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不同于历史教学就是讲故事的传统方式,“概念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支撑历史的事实走向对历史的理解,并且将这种理解进行以迁移,迁移出家国情怀、公平观念,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辩证思想以及正确的历史观等。

马宁的“概念式教学”不仅提升了校内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马宁撰写的《我的概念式教学思想》一文入选《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并刊登在今年5月的《中国教师》杂志专栏。

作为常熟市历史学科中心组组长和常熟市中学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马宁同样为区域教学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马宁认为,名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智慧不仅限于某一学科范围内,在各个学科之间都是通用的,可以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打造前瞻性项目,发挥名师的影响力来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目前常熟市中学已有一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四个省级重点项目。

“用名师的智慧和前瞻性的项目来打造具有前瞻性思想力的教师,这样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是实践的过程当中,都会先人一步的,在他的学科领域脱颖而出。”马宁介绍,学校的30多位苏州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苏州市名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

如今,常熟市中学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由原来的学科不平衡逐渐走向学科平衡,基本上实现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全科覆盖。并且学校在近几年的国家级与省市级的教师学科竞赛上,也实现了学科获奖的全覆盖,为教师专业团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结实基础。

“万千常熟教育人倾情奉献,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荣誉与重托,使命与担当,时刻提醒着我:身为共产党员,理应率先垂范;作为人民教师,就该诲人不倦。”马宁说。

打破隔阂、打通联系,跨界课堂助力师生高质量发展

“知识不是孤立的,学好物理一定要有数学基础,学好生物离不开化学知识,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马宁作为在教育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教师,在2013年首次提出培养高中生“跨学科素养”的概念,在全国教育界掀起“跨学科教学”热潮。

“高质量教育既要看眼前的分数,还要有远方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我们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马宁表示,跨学科教学不仅是“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更是致力于“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运用。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马宁认为,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三位一体关系中,教师发展应该是核心,只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去促进学校发展,以此推动学生的发展。

为此,常熟市中学努力为教师们提供跨学科研究平台,创设跨界课堂,组建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由三位名师领衔跨界课堂,带领其他种子教师围绕每日的上课内容集中开会研讨,开展多位教师轮番上课的融合教学。随着跨学科教学影响的不断延伸与扩大,这支队伍也由最初十几人的小集体发展壮大到如今已有49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并在后来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之一。

除了各科教师相互配合的融合教学外,常熟市中学的跨学科教学也渗透在分科教学之中。这种形式的分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与融会贯通的能力。“跨学科,跨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跨经验与跨领域,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之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综合素养无疑都会得到快速提升。”

马宁自豪地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跨界课堂”在今年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对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与探索的一个肯定,更是一个鞭策!

把“学会”转变为“学精”,“五育融合”打造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

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教师同时,马宁将视线转移到了学生身上。“闻道有先后,学生也可以在学科知识上深‘挖’,成为学生中的‘学者’。”马宁介绍,跨界课堂的第二步便是将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讲、学生听,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先生”,以培养学术达人和未来的学术大家。他强调,让学生上学术课,这既可以让学校发现在某一学科上具有天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们主动求学的意识和习惯,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学会”转变为“学精”。

在让学生进行校内课堂展示的基础上,马宁更是大胆创新对外公开课的形式。在常熟市中学的公开课上,上课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他表示,用学生上学术课和公开课的方式来反推他们对跨界课堂的认识以及跨学科学习的兴趣,从而加强研究能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就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颗“自我教育”的种子。

凭借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常熟市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文理科状元辈出,全国各校前来参观常熟市中学公开课的教师更是络绎不绝。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常熟市中学积极呼应时代所需,提出了新的教学研究方向,即“普通高中综合育人模式研究——五育融合”,引领跨界课堂从跨学科知识到跨领域方向不断发展,打造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马宁为学校发展立下了长远目标,他期待从“五育融合”的课题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课程实施和项目建设,找到学校的独特之处,集全体之力和十年之功,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特色,从而在未来建设一所高品质的特色高中。

《“五育融合”视阈下普通高中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研究》这一课题在今年也被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马宁说:“在未来的若干年,我们将继续沿着前瞻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目标,做好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探索与可视化成果的展示,期待能够为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好的经验和蓝本。”

和谐稳定、彼此尊重!学习是结伴同游的旅程,学生和老师是“旅友”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有“扬蹄愿做千里马”的担当,有“鹤发银丝映日月”的坚决,有“丹心热血沃新花”的坚守。从学校中层干部,到副校长,再到正校长的十多年来,马宁不断摸索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协调好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实现了有效又有力的人文管理。

马宁常说,作为一名校长,对于师生的发展而言,最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不是管理,而是主动引领、带头示范。身为常熟市中学校长,他秉持人本关怀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管理要去一线教学观察与调研。在偌大的校园里,师生们总能看到马宁巡课、听课的身影。他表示,不仅是自己,学校里的其他校长、主任们也会长期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办公室,听取老师和学生们的建议和意见,一起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干部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一线教学发现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和谐的干群关系在此过程中便建立起来了。”马宁说。

常熟市中学共有2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职工,马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营造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氛围。“我们强调平等的师生对话和平等的人格关系。”他用旅行来做比喻,强调学习是一场结伴同游的旅程,学生和老师则是旅友的关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定比老师差,让学生和老师经常进行角色互换,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常熟市中学,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帮助,允许他们进行自主钻研,学生站上讲台讲课的情形在学校已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离不开家校合作。马宁十分重视家校关系的人文和谐,注重引导家校教育合力,倡导家庭与学校间的互通有无。他强调,当前的许多教育问题,如家庭和学校“唱反调”,就是基于家校认识的不统一、行动的不一致,导致了教育力量的撕裂。因此,处理好家校关系是破解教育难题的一个关键环节。马宁带领团队通过走访、电话沟通与家委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保持着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每年的分科选班,学校都会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之上,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课,几个月后再次做出选择。马宁解释,看似普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也是自己多年来的办学坚守。

“教育必然是抓反复、反复抓,在这样的中过程就需要我们有科学的精神和有慢的艺术,因为只有深刻的领会,才能做有深度的教育,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明天。”马宁说。

“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刻把握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教育新实践!”马宁表示,自己将继续在教育岗位发光发热、主动作为,带领更多的一线教师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开拓学校教育工作新局面,推动常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为擦亮苏式教育品牌展示市中样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教育新实践努力提供市中经验。

【统筹策划】 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实习生 翁嘉伟 王梓含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