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八一建军节特别策划|转身,亦是出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曾经,他们在军营挥洒青春奉献热血;如今,他们在社会各个岗位,风采依旧续写忠诚。任凭岗位更迭、阵营转换,他们初心未改、使命不变,他们用坚守和奉献,为社会各个岗位注入了非凡力量。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新江北报推出《转身,亦是出征》主题策划栏目,记者走近新区多位退役军人,听他们讲述参军故事、退伍不褪色的故事。在这个属于他们的“红色八月”,向“军转的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宋莉:在综合执法路上书写别样芳华

宋莉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在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十分向往军人的荣光。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是个女孩,所以家里并没有干涉她是否入伍。1994年12月,宋莉毅然入伍,成为了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一名通信兵。在战时通信兵是连接座座营盘的“千里眼”“顺风耳”,而和平年代入伍的宋莉,平时只需要负责电话线路的维修工作。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灾难来临,她们依然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1998年夏天全国洪水肆虐,长江穿城的南京也成为了洪水重灾区域。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无数解放军战士和干部群众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宋莉及其战友,也都被派上了抗洪救灾的战场上。“党员肯定是要冲在最前面的,我当时是入党积极分子,我记得我是在第三梯队。”想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在那时转化为了前线救援的行动力。年轻的宋莉并不知道生死的严重性,只是在那种悲慨的气氛之下她和所有冲在抗洪一线的战友们一起,做好了随时为救援赴命的准备。“现在看来还是非常难忘,毕竟当时只有十几岁。”再提起这件往事,宋莉不禁要感叹一下年轻时那份不惧生死的勇敢。

宋莉

1999年,退伍之后的宋莉被安置到了盘城综合执法大队。“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来了之后才开始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的”,本着服从命令的想法,宋莉积极学习,从定岗队员做起,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都要在街道巡查。与此同时,她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积极策划管理宣传工作。在宋莉的策划下,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扩展到了社区、工地甚至校园。由于在综合执法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她多次获得宣传之星、优秀队员的荣誉。如今,她已经是盘城街道综合执法大队的副队长。这不仅是对宋莉工作的肯定,也给她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优势。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想考上音乐学院。”宋莉的朋友圈里留着这样一个未完成的梦想。从小酷爱艺术,学习过书法、音乐,宋莉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文艺梦。除了日常的本职工作,身负文艺特长的她,在军队里是各种文艺活动排头兵,她将坚持多年的爱好融入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中。凭借坚持多年的书法功底,宋莉在学校开展书法课程进行宣传工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么多年看着我们的队伍一步步成长到今天也非常的不容易,但是看到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也觉得特别的欣慰。”说起自己多年工作的成果,她心中有万千感慨。坚守岗位的二十年来,宋莉见证了市民对城管工作的逐渐认可,也见证了市容环境的日新月异。她带着军人的荣耀,在执法岗位焕发出新的光芒。

张怀江:24年无偿献血20500毫升

他1991年参军入伍,戎马倥偬20载,将青春年华献给了火热的部队;他24年无偿献血20500毫升,总量接近于人体自身血液的5倍,用“热血”续写军人本色;他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先后被评为“南京好人”“南京最美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江北新区税务局税源管理二科副科长张怀江。

张怀江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军人。1991年,张怀江参军入伍,4年后考入军校,毕业后分到南京军区。多年来,不管岗位如何变换,张怀江始终保持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热情。服役期间,他曾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军事训练优等指挥员”“好当家”“优秀党员”“十佳基层干部”“模范和谐家庭”等。

“献血达人”是张怀江身上的标签之一。谈到第一次献血,张怀江说要从1998年说起,那年国家献血法刚刚出台,主动参加无偿义务献血的人还比较少,对无偿献血知识不了解,都怕对身体有影响。“献血是救人、救命的,我们军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当时还在部队的张怀江毫不犹豫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从那时起,参加志愿无偿献血逐渐成为张怀江的一种“生活习惯”。

从1998年开始,张怀江义务献血60次,累计献血20500毫升,总量接近于人体自身血液的5倍。2017年起,他又开始献血小板,跟献血相比,献血小板时间间隔短,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不仅如此,张怀江还加入了江苏省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他利用休息时间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宣传、征集、招募更多的市民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49小时。

张怀江

2011年,张怀江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江北新区税务局,历任办公室副主任、税源管理二科副科长。他深知自己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将军人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带到岗位上,将纷繁复杂的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尤其是在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合并期间,张怀江放弃节假日休息,一直奔波在工作第一线,默默为区局新单位组建做好支持保障。在“四家合一”搬迁任务中,为了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只能利用双休日和晚间,两天内搬迁到位,张怀江从方案计划到搬迁实施,每一步靠前指挥,两天内圆满完成任务,没出现任何差错。

“把每一件小事当作大事来做。”从部队的“尖刀利刃”到税务铁军的“尖兵强将”,张怀江初心不改,乐于奉献,深入践行“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誓言。在单位里,张怀江还组织发起了无偿献血小分队,常年开展义务献血志愿活动,目前已募集献血爱心志愿者31人,累计献血量17500毫升。他的奉献如涓涓溪流,他的敬业如润物春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树起了一面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大爱之旗。

高钦民:从“橄榄绿”到“检察蓝”,不改赤诚

他满怀赤诚身披军装15年,并带着忠诚和执着化身一名检察人,从2009年转业至今,他换装不换心,肩负使命、持续发光,他就是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高钦民。

为什么当初想参军入伍?对于从军梦的缘起,高钦民的回答充满童趣:“小时候爱看红色电影,慢慢就萌生了当兵的想法。”《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都在高钦民的红色影单中,或许是崇拜一身戎装,或许是喜欢战士们的钢枪,又或许是被英雄气概感染,总之,高钦民踏上了自己的从军路,且始终在路上。1993年还是毛头小伙时就一头扎进军营,直到2009年转业,高钦民进入了检察机关,虽然退出了部队,但一心报国的热忱不改。

从反贪、反渎职侵权工作到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高钦民始终相信“只要把精力全部投入进去,就没有干不成的事!”面对新的岗位、新的职责,高钦民保持躬身学习、严谨务实的作风,向文件材料学、向领导同事学、向工作实践学,并以高执行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即便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以前在部队做实战演习、排作战方案,都要边学边干,连着7天,每天只睡2个小时,满脑子只想着要圆满完成任务!”而这仅仅是军旅记忆的冰山一角,15年从军生涯让服从命令、不畏艰苦的特质深深烙印在高钦民心中。他总是一丝不苟,以准确、高效为原则推进工作,并将敢争敢拼的奋斗精神贯彻其中。“这是部队的精神印记,无论走到哪都不会忘记。”对于军旅生涯点滴,高钦民如数家珍,而部队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也早已流淌进血脉。

高钦民

从练兵的军营到江北检察发展的“军营”,高钦民始终以军人之姿全心奉献、全情投入。“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和使命,把每一个阶段都尽力做好,无愧于心、老了不后悔就行。”高钦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发展,见证着江北检察的蝶变。从“橄榄绿”到“检察蓝”,从青年到中年,从一个阵地到另外一个阵地,变的是工作岗位、是如梭岁月,不变的是坚毅和执着、是脚踏实地完成每一个任务的实际行动。在工作的14年间,高钦民先后被评为区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三等功两次。

悠悠从军梦,拳拳报国心。无论是建功在军营,还是奉献在检察,高钦民始终以军人本色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乐玉勤:谱写老兵“退伍不褪志”的赞歌

着戎装,淬炼军人本色;纵退伍,军魂峥嵘依旧。从军时,他信念坚定、技术过硬,是要求进步的“五好战士”;退伍后,他心怀大义、志愿捐献,是江北新区“志友大家庭”中活跃的“红马甲”。他叫乐玉勤,是千千万万老兵“退伍不褪志”的真实写照。

乐玉勤出生于1950年,1971年12月应征入伍,在安徽省某炮兵团侦察班担任侦查兵。1975年脱下军装后,乐玉勤回到家乡工作。如今,他搬来江北新区与孩子同住,安心养老。经历过党的教育和军旅生活的洗礼,乐玉勤立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转身”开启他的另一面璀璨人生。

问及为什么要当兵,乐玉勤的回答掷地有声:“成为军人是一种高尚的追求!当兵最光荣!”年轻时的乐玉勤看见军人保家卫国,心中甚是羡慕,于是毅然参加征兵。一进部队他便告诉自己“要以部队为家”。乐玉勤回忆说:“冬天水塘结冰了,我和战友直接把冰面敲碎,手捧着冰水就把脸洗了。”这份从艰苦中磨砺出的高昂士气历久弥新,跨越时空,一路支持着乐玉勤奋勇向前。

那时,乐玉勤所在的单位一年至少开展一次实弹演练,指挥排、侦查班、无线电班、电话班、后勤班、驾驶班通通上阵,乐玉勤将其称为“仗怎么打,就怎么练”。谈起当时的场景,乐玉勤一幕幕仍记得清晰,饱经风霜的眼眸陡然间明亮起来:“我们负责侦查,前方一千米处就是‘敌人’。我们要把‘敌人’所在的角度、距离、范围确认好,再向营长报告目标。等营长发号施令,只见炮弹从头顶飞过,粉碎了对面的明堡和暗堡,咱们的步兵就上阵冲锋。”

1972年,乐玉勤所在的师接到了去白湖农场保护大堤的任务。他与战友们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六十余天,手挑泥土、肩扛沙包,夜以继日加高、加固大堤。“战友情胜过兄弟情”,说起这话的乐玉勤不禁眼眶湿润。基于乐玉勤优秀的表现,他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在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人的气质、军人的礼仪,早已融进了乐玉勤的骨血之中。即使退伍了,乐玉勤还是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地方:“如今我做事情还是要求自己既要快、也要好,要像当兵时一样雷厉风行!”

2011年,乐玉勤萌生了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他辗转多方,通过报纸等渠道联系医院、红十字会,又劝慰女儿,最终成功办理了捐献手续。“我希望可以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发展出一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需要机会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得更好!”乐玉勤说,捐献遗体器官也算是响应“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号召,利国利民。

乐玉勤

如今,乐玉勤加入了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江北新区分会,常常自发在社区中针对“三献”开展多样化宣传,积极解答居民咨询的问题。多年来,乐玉勤无论身处何地,都矢志不渝坚守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高举中国军人的光辉旗帜,谱写退伍老兵的不朽赞歌。

朱震宇:投身创业,做“军事元宇宙”的探路者

昔日,一身戎装保家卫国,三尺讲台培育栋梁,满腔热血奉献青春,是朱震宇23年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

“穿上军装就是我从小的梦想。”1993年,高中刚毕业的朱震宇考入军校,当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自己的精彩!”就是他全部的所思所想。于是之后在近23年的军旅生涯中,朱震宇躬身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像钉子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从未漏过一班岗、请过一次假,甚至逢年过节也没有回家。军歌、军魂和最初的理想,都让他时刻保持着军人本色。

“一朝赴戎,终生为国。”朱震宇于1993年考入军校,1997年参加部队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6年。如果说,他的创业梦始于偶然,那成功定是必然。

过去23年的军旅生涯,不仅培养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训练经验,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先进理念。用朱震宇的话来说,军事训练宛若一盘棋,战场上所有的风云变幻都将浓缩于棋局之中,对战场态势的正确判断和突发情况的科学应对才是破局的不二法门。

朱震宇

正因如此,2019年5月,朱震宇正式创立了宇天智云,努力推广仿真和智能决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其技术广泛应用于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和试验鉴定等领域。在创业的过程中,他虽然脱下戎装,但军人本色不改,把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思想传统带到退役后的工作生活当中。

如今,短短几年时间,自主可控和不可替代性让他的军事仿真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军事模拟仿真训练痛点和难点。宇天智云也已与以中电科五十四所、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为代表的十余家国企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某模拟训练平台、某作战试验平台、某智能决策平台等经典项目。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更长。”曾经,他是一名军人,部队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今他是宇天智云仿真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岁月变迁,如今48岁的朱震宇依旧坚守在军事科研的岗位上,转业不转志。朱震宇始终以不变的忠诚和担当,彰显新一代的军人风范。

宋含江:送出生命的礼物——捐献遗体器官

1976年,宋含江在江北新区泰山街道三河巷正式入伍,成为一名海军通信兵。1982年转业回到地方,在岗位上奉献自我。2018年,他又成为一名“志友”。6年的部队生涯,却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海军战舰上是“尖子兵”

入伍那年,宋含江刚高中毕业,还是20岁的小伙子。因身体条件好一入伍被选入舰艇部队——南海舰队,成为西沙群岛上的一名光荣的海军信号兵。

舰艇上仪器设备先进,需要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人才能登舰。但当时部队兵源紧张,经过简短的新兵训练后,他便登上了历史名舰——猎潜艇654号。这艘舰艇是1956年苏联援助并在广州造船厂组装的六艘之一,在当时属于主战舰艇,主要用来反侦查潜艇。

在舰艇上,宋含江是通信与信号兵,需要出海查处伪装成渔民窃取情报的外国军舰及侦查船只,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他不晕船的身体优势,在3年服役期满时,部队舍不得他离开,又让他以班长身份继续留队。海面上风大浪大的时候,舰艇上总会有他和指挥兵这对搭档。直到服役第6年,因父亲的身体堪忧急需他回家照料,接到武装部的通知,才不得已转业回宁。

海上条件异常艰苦,他曾因为严重痢疾差点献身海军事业;战友也会经常出现晕船或身体不适,他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出舰时遇到危险时,他与战友们齐心合力渡过了一次次难关……6年的时光里,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虽距今已40余年,每每提起分别时的情景,宋含江还会眼眶发红。

在地方是攻坚克难的党员

1982年回到地方后,宋含江被党委安排到泰山街道宝塔村任党支部书记。刚上任时,村里负债累累,发不开工资。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不畏难,敢担当,带领群众脱贫攻坚,1989年调离岗位时,村里已经有了20多万元余款。

90年代,他又陆续转任采石矿、长江大桥停车场厂长、泰山饭店党支部书记等职。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冲锋陷阵,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党性不减,使命不改,敢啃硬骨头,讲原则、严格自律,且总能做出成绩。

在志愿者道路上是大爱无私的“志友”

回到地方后,有一天听广播里报道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新闻时,他动了心,奈何当时信息闭塞,一直找不到渠道。直到一次战友聚会,再次提到这个心愿时,一位老战友告诉他,自己已经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并且帮助他找到了江北新区的“志友”大组。2018年,宋含江又光荣成为一名“志友”。他说,遗体也是资源,可以用于国家的医疗事业,造福后人。

宋含江

如今,退休后的宋含江在南京市红会发光发热,固定每周两天会在“志友”办公室为有志于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做服务工作。在登记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老革命、老战士,他们由家人陪着去办理手续,而家人对他们父母的选择给予的理解和尊重常常令他感动不已。他也感慨,现在的“志友”人群越来越广泛,原来领导、干部占多数,现在普通老百姓也加入到了捐献队伍。

在他和“志友”们看来,捐献遗体器官只是一份朴素的心愿,但对于医学领域,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堪称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新江北报记者 韩正莲 杨彩红 张玉莲 梁雅欣 钱婧欣 张一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