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扬眼纪实·追光灯 | 春满西棘荡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5年前,钟佰均回到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从亲人到村民,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能把这个经济落后的穷村带好,他们头脑中对钟佰均打满了问号。

然而,当时光的日历一张接一张翻开,西棘荡一天比一天变美、变富、变强时,人们头脑中的问号,也变成了一个个抒情、赞叹的感叹号!

钟佰均

一道选择题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时,一道选择题很突然地摆到钟佰均的面前——

时光回转至1998年夏季。其时,29岁的钟佰均正在连云港市赣榆县城东乡养殖一场担任车间主任,并有望被提拔为副场长。

就在此时,他的家乡西棘荡村向他伸出“橄榄枝”,该村上级党委拟请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是留在养殖场,还是回村任职?面对这道选择题,钟佰均陷入了沉思:他对西棘荡村太了解了,不仅经济工作在全乡28个村垫底,干群关系也十分紧张,几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书记,没一任书记能把任期干满。自己回去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下场?

思前想后,钟佰均拿不定主意,决定先回去听听家人的意见。回到西棘荡村,钟佰均刚把这事儿和盘托出,一向脾气温和的老父亲当场翻脸,拍着桌子吼道:“这事儿你想都别想,村里矛盾多得像一团乱麻,你回来处理矛盾就会得罪一批人,被得罪的人对我们指指戳戳,让我们咋抬头做人?”

接着,妻子王均莲给他算了笔经济账,在水产养殖场上班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回来做书记年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相差近十倍。“傻子也会算这笔帐,你犯啥糊涂?”

因家人不支持,心情郁闷的钟佰均走到村北部的绣针河岸边,想散散步透透气。刚走到村西头,恰巧对面山东村子有位年轻的母亲正在训斥不好好做作业的女儿:“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给你嫁到西棘荡受穷!”

母亲训斥孩子的声音跨过了省界,像一把利刃笔直插进钟佰均的心里,他心里一疼,真想冲过去与那位母亲理论一番。可是,他看看西棘荡村的低矮草房,再看看对面村子高大宽敞的砖瓦房,他忍住了。那位母亲说得没错,在这片背山濒海的丘陵地带,最穷的就是西棘荡村,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来,导致本村的光棍汉比比皆是。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组织需要的时候,应当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是钟佰均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誓言,此刻,这句话就浮现在他的脑海。一想到自己立下的誓言,钟佰均不再犹豫,那一刻,他暗自下定决心:回村!

作出决定后,他首先做妻子王均莲的工作。他说:“我如果留在养殖场工作,保持较高的收入,你会觉得这是我‘爱家’的表现。可咱村的村民收入太低,被外人看不起,如果我能带领大伙儿致富,让村子通电通路,家家户户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得到妻子的支持后,钟佰均立即赶回养殖场打了辞职报告。场长迟迟没签字,想让他再考虑考虑。钟佰均说:“场长,我不用考虑了,你知道我的脾气,只要我下了决心,前方的路就是千难万难,我也会走到底!”

场长叹了口气,只得惋惜地放行。

一口“民心井”

西棘荡村为什么穷?

究其穷根,首先是地处偏僻、交通落后,该村虽与日照市岚山区毗邻,但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曾被人形象地称为“胳肢窝村”。其次是当地的水资源贫瘠,很早以前,村子里遍布大小河荡,可在数百年来的村庄演变中,因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河荡越来越少,水资源枯竭。村北部因紧傍绣针河,水资源相对充足一些,村南部被称作南岭,因地势较高,无法进水、蓄水,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多少年来只能靠雨水浇灌,南岭的农田长期歉收。

钟佰均初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近700户人家、2700多人口,耕地面积约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地少人多。再加上长期缺水,农业发展的空间更显局促。更让人揪心的是,当地村民为争一块“肥地”,常会大打出手,怎么调解都无法化解干戈……

钟佰均上任后,绕着南岭转了又转,寻思着要在南岭打口水井。可他刚提出想法,几名村干部头摇得像拨浪鼓。因为打井实在太困难了,且不说南岭地势高,井要打得很深才能出水,核心的难题是,南岭地层下全是岩石,没有“金刚钻”根本揽不了这“瓷器活”。

“南岭这块骨头就是再硬,我们也要咬下来!”钟佰均反复做着几名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村会计愁眉苦脸地问:“村里没钱,拿啥打井?”

“打井需要多少钱?”钟佰均问。

村会计算了算账,报出一组数字:租打井设备、人工支出及安装供水装置等等,合起来将近10万元。

10万元,对当时还负债17万元的西棘荡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钟佰均眉头紧皱,沉思了一会儿,随后响亮地说:“村里有9名村干部,再发动一些群众做义工,除必要的打井设备外,其他都用人工代劳,这样一来,人工支出就能节省下来,必要的支出3万多块就够了。”

村会计为难地说:“就是3万多块,我们也出不起啊。”

“这笔费用我想办法先垫上。”钟佰均答得毫不迟疑。

在钟佰均的全力促成下,村干部终于达成打井的统一意见。第二天,钟佰均就带人到南岭选址。第三天,全体村干部在他的带领下,扛着大锹、背着箩筐去打井。起初,没一个群众主动出义工,现场出现这样一幅场景:9名村干部在卖力地干,一帮群众却围在旁边看热闹。

一天,两天,三天……连续半个多月,钟佰均每天都起早带晚,带着村干部奋战在打井的工地上,眼看他们用铁锤一锤一锤砸岩石,岩石砸碎了,井也越打越深,群众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一些群众主动来工地帮工,渐渐地,帮工越来越多,上百名村民加入了打井的队伍。

66天后,一口直径达40米、深度达20米的水井,终于打成了!装上机灌站正式出水的那天,村民们看着从井中汩汩流出的清水,一个个喜逐颜开,他们甚至在井边上相互泼水,过起了欢乐的“泼水节”。

一条致富路

纯农业,致不了富;发展工业,路在何方?

那段时间,钟佰均天天琢磨,一心想为村民找条致富大道。一天,他到邻近的渔港小村办事,看到一个外地人正向当地渔民收购废弃的渔网。钟佰均好奇起来,上前询问:“师傅,这废弃的渔网收了干吗?”

外地人漫不经心地答道:“我是代人收购的,听说是加工成尼龙颗粒。”

钟佰均眼睛一亮,忙问:“尼龙颗粒好卖吗?”

外地人说:“好不好卖我不晓得,反正不管收多少货,加工厂总是一口吃掉,一手收货一手交钱,爽快得很。”

钟佰均脑子一转,心下明白,这尼龙颗粒一定好销,要不然加工厂不会结算得这么爽快。想到这儿,钟佰均心里亮堂了起来:本地渔民多,废弃渔网也多,原料不愁,销路也好,要是村里也办个尼龙颗粒加工厂,一定能赚钱。

可村里一没钱投资,二没加工技术,怎么办?面对这个难题,钟佰均想到了“借船出海”的办法,即到外面去请有钱的老板来村里投资合办。

说干就干。第二天钟佰均就带着煎饼,搭上一辆货车风尘仆仆赶到宁波。找到以前与他打过交道的当地小老板王立忠,想请他来村里办厂。谁知王立忠一口拒绝道:“千里迢迢地跑到你们那儿办厂,太远了!”

钟佰均的满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只得铩羽而归。回来后,心有不甘的钟佰均总结教训,他觉得是自己调研得不够透彻,这是无法说动王立忠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装扮成收购渔网的小贩子,先是到渔村收渔网、摸行情。随后又借着送货的机会,了解生产情况和技术要求。还找到尼龙颗粒的购买商,掌握市场需求行情。

这一圈跑下来,钟佰均将尼龙颗粒从收购到加工再到销售的行情摸得一清二楚。当他带着翔实的调研报告第二次去请王立忠时,对方将这份手写的材料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有兴趣。放下材料后,他表态,过几天就带另两个生意伙伴到西棘荡村考察。

可等王立忠一行人来考察的那天,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王立忠一行人的车子开不进,只能停在村外。而且,步行进村后,王立忠发现拟作加工厂的老仓库连电都没通。很不高兴地说:“你们村一没路,二没电,还提办厂,这不是开玩笑嘛!”

说完,一行人不顾钟佰均的解释和挽留,头也不回地上了车。站在风雨中的钟佰均大声说:“给我三个月,缺什么补什么,保你们满意!”可是,回应他的只有风雨声。

即使这样,钟佰均还是不死心。为了将客商请回来,他四处筹集资金,带领村民修桥铺路。后经逐步实施,全村形成“三纵三横、六条街巷”的硬质化路网,西棘荡村自古以来的“行路难”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三个月期满,钟佰均第三次去请王立忠。王立忠翻看着钟佰均带来的一张张村庄新貌的照片,感慨地说:“你是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就冲这一点,这个厂我们投了。”

不久,王立忠等浙江客商与钟佰均联合投资100万元的尼龙颗粒加工厂在西棘荡村落户,当年就盈利40万元。

钟佰均以此为契机,发动村民兴办加工厂。2001年,村民王延团等人投资开办的第二个尼龙颗粒加工厂投产,当年就收回全部投资。这一来,村民投资办厂的热情更加高涨。

可加工厂投资再小,还是有不少村民拿不出。为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难题,钟佰均一趟趟跑信用社,跟信贷员多次沟通、反复协调,争取信贷支持,并先后为120户村民做了担保人,他也因此被村民称为“担保书记”。

村民拿到了贷款,尼龙颗粒加工厂在西棘荡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加工厂从两家发展到3家、4家、10家……短短两年多时间,全村兴办了140多家尼龙颗粒加工厂。另外还有300多户村民投身废弃渔网收购行列,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融入了尼龙颗粒加工的产业链。

一场大冲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狂风巨浪打了西棘荡村一个措手不及:尼龙颗粒的市场订单严重萎缩,价格近乎“腰斩”,大量的加工厂资金短缺、损失惨重,全村总损失超过1000万元……

市场告急!订单告急!资金告急!

那段时间,钟佰均心急如焚、彻夜难眠。他一边多次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恳请银行对大量贷款予以宽容延期,并为贷款户申请降息减费;另一边四处奔走,拜访客户,想从客户手中多拿些订单来救急。

加工厂难,客户同样难。有客户坦率地告诉钟佰均:“你们村加工厂多、产量大,但产品的规格、标准、质量、定价等都不统一,产品良莠不齐,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睁只眼闭只眼照单全收,现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我们的订单也在减少,倒逼着我们只能按质优价低的原则订购,至于那些质量差的、价格高的,我们一概不作考虑。”

客户的话说得合情合理,钟佰均无从辩驳。

回来的路上,钟佰均反复琢磨:都说船小好掉头,现在村里的“小船”是多,可经不住市场风浪。要是把这些“小船”聚成一艘“大船”,不仅客户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既能减本降耗,又能打造品牌、消化市场风险,可这一想法能顺利实施吗?钟佰均陷入了沉思……

果然,钟佰均根据村情实际,提出“停产一批、转产一批、保留一批”的想法后,遇上了重重阻力。

首先,在推动停产一批时,列入关停名单的加工厂业主质问钟佰均:“我们辛辛苦苦花钱买的设备,凭啥就不给生产了?”

钟佰均反问:“你们的厂不关,手上有订单吗?能不能撑得下去?”

不少人摇起了头,有个村民还带着哭腔说:“别说现在订单一张没有,我还倒亏了30多万哩。”

“亏这么多?啥原因?”钟佰均明知故问。

那人唉声叹气道:“我投资办厂时,手头资金不多,就买了些二手设备,想省几个钱。结果行情好的时候,产能跟不上,耗能又大,赚得少。现在行情差了,货款不好要,该支出的还得支出,现在光进不出,天天亏,我都急死了。”

“既然这样,关掉不就止损了嘛。”钟佰均故作轻松地说。

“钟书记,你说得轻巧。”那人急了起来,“厂子不关我还有个指望,厂子关了门,我什么指望都没了。”

“谁说关了厂子就没指望了?”钟佰均认真地说,“村里办了大企业,就要大量招工,你到时就到企业上班,不用愁市场愁资金,月月拿工资,哪还有压力?如果不肯关厂,你那些设备天天生锈,等下去就更不值钱了。”

“钟书记,那我亏掉的钱咋办?”那人还有些犹豫。

钟佰均温和地一笑:“放心吧,只要服从村里安排,村里会替你兜底。”

这么一说,那人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欣然同意关厂。钟佰均趁热打铁对大伙儿说:“刚才的话,大伙儿都听得清清楚楚,你们只要同意关厂,村里帮你们兜底,保证你们有班上、有工资拿。怎么样,关不关?”

“关!”大伙儿异口同声地回答。

“关掉一批”的工作做顺了,如何让保留下来的加工厂自觉自愿地入股聚合,钟佰均想了一个主意,他分批次拉上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到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重点考察那些规模化的企业。苏南工厂标准化的厂房、智能化的设备、规范化的管理,让他们大开眼界,再想想自己作坊式的加工厂,一个个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钟佰均看大家在参观中心灵受到震撼,故意问:“在咱们村,谁有实力能办出这样的企业?”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摇头。

钟佰均接着说:“是啊,我们村凭哪个人的单打独斗,都不会形成气候,如果把我们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办个规模化企业,难不难呢?”

“那肯定不难!”众人答道。

“好,那我们回去就办!”钟佰均发出的动员令,虽说没有一呼百应,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伙儿有了主动入股聚合的意识,资产评估、股权确立等难题也都一一顺利解开了。

在推动“转产一批”中,钟佰均发动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带头转产干,他自己带着他们跑市场、摸行情、定产品、聘人才,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七八个加工厂先后从尼龙颗粒加工转产为网线、网箱等塑料制品的生产。一方面,这些转产企业带来了稳定的尼龙颗粒原料订单;另一方面,此举完善了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制造的产业链体系。

一次大转型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西棘荡村的尼龙颗粒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也非一日之功。在确定合股办企业之后,一些没办加工厂的村民亦拍手欢迎。原来,全村大办加工厂,家庭作坊遍地冒黑烟、到处排废水,影响了村庄环境,他们早就盼望加工厂能搬出去,搬得越远越好。

合股办企业是搬掉加工厂的契机,但等的时间太长,村民等不得,钟佰均更等不得!于是,他想了个循序渐进的办法:在村里规划建设一个工业集中区,先把一家一户的加工厂搬进去,让居民生活环境不再受影响,然后再按照工业集中区的打造要求,对废气废水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全村环境零污染。

工业集中区建成后,钟佰均又把眼光盯到了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上,决定在工业集中区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全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生产生活环境零污染。

污水处理厂是笔不小的投资,估算要投入320万元。这一消息传播开来后,村民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冲洗废旧渔网只是把渔网上的淤泥冲洗下来,不会污染环境。”有的说:“虽然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水,但污水主要含海泥和盐分,不是化工污染,只能算轻度污染。”还有的说:“村里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拿这笔办个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多好,还能以钱生钱,建污水处理厂有啥用!”

面对这些议论,钟佰均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先让大家各抒已见,最后陈述自己的意见,再让大家投票。他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说:“环境的事无小事,有污染就得处理,而且村里也不排除引进其他产业,现在建污水处理厂,近可以保护环境,远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发言过后,大家投票。结果,同意建污水处理厂的占了大多数,此事也就一锤定音——建!

很多事,当时看不到答案,而时间终会给出正解!

污水处理厂建成几年后的今天,工业集中区已更名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我走进去随机采访了一名企业干部,他对我说:“无论是办工业集中区,还是建污水处理厂,钟书记的思考总是走在我们之前,现在回过头来看,环境治理越抓越严,如果没有工业集中区,没有污水处理厂,村里的加工厂就是不被市场关停,也会被政府强制关停。”

2017年,西棘荡村的零散加工厂终于完成了整合,80多名加工户合股成立的连云港永泰塑业有限公司正式在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立运营。公司投入36条多功能现代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多吨,是原先全村散户加工能力的近10倍。

有了永泰塑业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循环经济产业园还建有宏海塑业、鸿骏化纤、铧淳塑业等企业,形成从尼龙颗粒加工生产到尼龙颗粒改性、网线生产、绳网制作、塑料制品生产的一条龙生产配套,产业链越建越长、越建越强,驱动西棘荡村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高速前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尼龙颗粒生产专业村,每年可“吃”掉全国90%以上的废弃渔网,尼龙颗粒的市场份额占全国份额的60%以上。

得益于尼龙颗粒产业链的拉动,西棘荡村的工业产值一直处于连云港市遥遥领先的位置。2022年,西棘荡村工业产值突破了20亿元大关,实现税收36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25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000余元。

一座“连心桥”

黄昏,晚霞笼罩下的村庄,唯美而宁静。

西棘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大厅亮起了灯火,一位年约七旬的村民正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理社保验证,大厅北侧的农家书屋,三四个村民正在翻阅图书、徜徉书海。

钟佰均告诉我,考虑到村民们白天忙工作,没时间来村里办事,便民服务大厅于是采取延时工作制,通常七点以后才下班,忙的时候要加班到十一二点。

这几年,我曾走访过多个新农村,这种把村干部集中到一个大厅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做法比比皆是,已不是新鲜事儿。但在西棘荡村采访,我还是感到了新鲜。因为这种做法,西棘荡村20多年前就开始施行了。当地村民自豪地说:“我们村是集中式便民服务的起源地。”

原来,钟佰均刚回村任职的那一年,他就在老村部辟出一间办公室,将全体村干部集中在一起办公,极大地方便了来办事的村民,而且村干部相互监督,谁也不敢让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不仅如此,钟佰均还向全体村干部提出了“村里的事即办、镇里的事代办、县里的事帮办”的“三办”要求,鼓励村干部“为群众跑腿”,而且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收群众的任何礼物礼金,就是在外面办事吃顿饭,也实行“AA制”,不许白吃白喝。

往事历历,情暖民心。一名村民感慨地对我说:“我们村的工业起步虽然迟,硬件方面的基础也很差,但软件方面的服务一点不差,甚至周边村的群众还拿我们村干部的服务法则,去跟他们的村干部理论呢。”

在尼龙颗粒加工产业的带动下,西棘荡村从经济薄弱村跃入经济强村行列;同时,顺应民心民意的服务之举,也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党群关系,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2007年,西棘荡村党委正式成立,钟佰均全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根据钟佰均的提议,西棘荡村党委下设工业、农业、老年及个体私营四个党支部。相对而言,工业、农业、个体私营三个党支部是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除此而外,为何要单设一个老年党支部?

钟佰均解释道:“人们常说,家有一老,犹有一宝。但在农村地区,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留下许多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关爱,甚至有些子女对长辈不尊不孝,我们就是从提倡尊老敬老入手,村里把老年人当‘宝’,就是给村民放样子,以此优化家风、改善民风、带动村风。”

除了单设老年党支部,村里在规划集中居住区时,优先兴建老年公寓,至今已建起75幢老年公寓,让全村老人都住上了好房子。目前,西棘荡村共建多层楼房15栋,农家别墅502栋,全村村民均陆续搬进了新房。

为倡导尊老敬老风气,在钟佰均的倡议下,西棘荡村设立了“孝老爱亲奖”“最美家庭奖”,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最美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至今已有400多户获奖,获奖率占村民总户数的60%以上。

党群“连心桥”不仅架在西棘荡村,而且也架向周边的村。前不久,柘汪镇党委撮合西棘荡村、东棘荡村成立联合党委,明确钟佰均为联合党委负责人。联合党委成立后,钟佰均积极推动两村的“合村合心”工程,发挥联合党委“把方向、管大局”的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常态化召开联合党委会、协商议事会,搭建交流融合、互促共进平台,不断增强东棘荡村参与棘荡片区建设的“存在感”;通过与赣榆城发集团合作,新建一体化厂区“筑巢引凤”,组织开展产业发展座谈会,带动村民创业致富热情,整合两村渔网收购人力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增强原料收购精准性;打破两村物理界限,通过景观带无缝衔接,公共设施两村共享,村民住宅趋同规划,为两村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两村之间原先共有一个小池塘,以往无人过问。联合党委成立后,在钟佰均的提议下,由西棘荡村出资,将小池塘改造为生态公园。公园投运后,两村的居民三五成群,或来此健步锻炼,或结伴垂钓,或随律而舞,好不悠闲。

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时代楷模……荣誉光环笼罩下的钟佰均却始终本色不改、初心不变,他称自己永远是一个平凡的村干部。

对于自己所获荣誉,钟佰均十分低调,很少提及。但对于西棘荡村获得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他却如数家珍,经常挂在嘴上。他说,这是大家共同拼搏奋斗获得的荣誉,非常珍贵,每说到一次,就会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走好当下路、奋斗未来路。

平时,钟佰均总喜欢在村里到处转转,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条河、每一棵树,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老人、小孩、外乡人。

在他心里,这里是他永远的家园,这里的人是他永远的亲人!

文 | 徐向林

编辑 | 冯秋红 王睿

扬眼纪实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