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宿迁学院大学生开展乡村振兴“笃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近日,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走进宿迁泗洪、泗阳田间地头,开展主题为“逐梦沃野绽芳华,青春微光汇成炬”的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据悉,该团队成功入选全国1000支全国性示范实践团队,“笃行计划”专项行动由团中央组织主办,清华大学承办。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

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实践团队走进宿迁泗洪大王庄,师生们一起追寻这段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师生们在誓师广场上合影

大王庄位于洪泽湖西畔,抗战时期曾是新四军四师师部、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所在地,被誉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在抗战时期,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在大王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过光辉足迹,4000多位烈士英名镌刻在这块热土上。

在誓师广场上,师生们依次向牺牲地将士们敬献鲜花,缅怀先烈,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在展览馆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遗物,用图文并茂、实物展陈等形式,采用序时手法完整讲述了新四军四师移驻大王庄的历史,在讲解员动情地解说下仿佛来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重温抗日战争那段峥嵘岁月,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大王庄生活战斗期间克服困难,克敌制胜,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历史场景。

在革命旧居前,一段段军民鱼水之情的故事让同学们驻足,感受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等革命老前辈的热爱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

立足学科专业,主动献智献策

实践团队在宿迁泗阳县临河镇调研乡村振兴产业时,在了解该镇有一批机电类的企业,有项目攻关和人才资源等需求后,及时将需求反馈给学院负责领导,学院迅速做出响应。7月24日,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萍带领实践团队成员赴临河镇产业园,走访江苏鼎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杰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考察调研活动。

师生在企业调研

调研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员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历史、主营业务、课题攻关、技术现状等情况。“通过和现场工人的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团队学生队长王欣雨说,“同时对本专业在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加深了认识,更好地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校地企三方座谈会上,刘萍副院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习实训和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积极献智献策,最后在深化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科技攻关、项目联合申报、实习就业等方面校企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凝聚青春力量,筑梦乡村振兴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队冒着炎炎烈日,前往临河镇了解古黄河“富民廊道”建设情况,调研农业、文旅、休闲等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产业项目。

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临河镇杨工村葡萄园基地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临河镇云渡村,详细了解了“印象桃花源”农旅项目。“以云渡村为中心,通过‘一轴两面三点’的规划,力争将古黄河沿线打造成集果品采摘、休憩游玩、桃雕研学为一体的农旅新线路,云渡村重点打造桃树种植示范基地,实现亩产5000斤以上,收益达2万元以上。”云渡村党支部书记详细介绍道。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目前已经建成的600亩桃林,和桃林负责人交流,了解到桃林今年已经试产白凤品种,口感好、经济效益不错。团队详细了解桃树种植的过程,施肥、打药等环节,在得知目前需要工人施肥打药,比较费时费力、成本高,实践团队提出建议:有一位泗阳籍老师正在研制射流混药与靶标仿形的果树精准低量施药技术,成功以后可以实现自动、精准施肥和打药,可以在桃林先行试用推广。

最后,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临河镇杨工村葡萄园基地,该基地选育葡萄品种为“阳光玫瑰”,该品种较易栽培、挂果期长、果粒着生紧密,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鲜食品质极优。基地负责人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口感,成熟期、种植技术和管理,“阳光玫瑰品种采用嫁接技术,根系比较强壮,可以快速进入投产期。”基地负责人介绍说,“三十年前这一块都是洪区,经常被淹,现在防洪已经完善了,土地比较肥沃,这片都是沙土,十分适合葡萄的种植。”

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农事新声,体验实境化思政课,努力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种植中遇到的困难,厚植知农、兴农、爱农情怀,在田野中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奉献青春。

情系非遗传承,赓续文化薪火

7月下旬,实践团队寻访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云渡桃雕。

云渡桃雕是坐落在大运河畔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通过艺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它集中映射了大运河畔农耕文化的风貌,是大运河畔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元素,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愿景和精神需求。

实践团队成员体验起雕刻技艺

实践团队走进云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观摩各具形态的桃雕,了解云渡桃雕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走进云渡桃雕研习所,桃雕上的十二生肖、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同学们拜访云渡桃雕两代技艺传承人云守阳、云波先等,通过面对面和传承人交流,聆听他们讲述桃雕的发展历史、学艺、自己与桃雕的故事,并对云渡桃雕传承目前的困境以及措施提出建议。

在传承人的手上,刻刀翻飞运用熟练,一道道沟痕轻松勾勒。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拿起刻刀体验起雕刻技艺。“看师傅雕刻简单图案很轻松,但自己上手却小心翼翼,力度控制不好,很简单的纹路雕刻起来比较费力”,队员钱溪说。

在寻访过程中,队员们也了解了目前传承面临的困境,如学徒难招。同学们就云渡桃雕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困境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形式,为云渡桃雕的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建议,传承大运河畔农耕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云渡桃雕这颗大运河畔的非遗艺术明珠熠熠生辉,助力乡村振兴。

爱心助力暑托,服务点亮童心

7月11日,实践团队走进临河镇杨集社区,参加农村未成年人“快乐暑光”守望行动暨爱心暑托班启动仪式,院红会分会主席、学生党员杭钰宇同学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发言。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要了解国情、接受教育、锻炼品格、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实践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一起互动

启动仪式上,泗阳团县委领导和指导老师和一起为孩子们发了爱心小书包。实践团队首先开展“博爱青春”主题系列活动,讲授暑期安全第一课,发放防溺水的宣传册,宣讲暑期防范溺水的常识和一些急救技能,普及了“防艾”小常识,防电信网络诈骗等知识,谨防AI新技术诈骗。

在培训急救技能环节,实践团队向孩子们重点展示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然后演示急救的动作要领,现场的小朋友跃跃欲试,积极运用所学急救知识动手操作。志愿者们还带领小朋友做了一次心理团辅,画出属于自己生命之花绽放的最美瞬间,增加儿童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更好地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实践团队开展了“中华故事你来讲”、中华经典诵读等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在全县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队还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绿色环保进课堂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宣讲生态文明思想,向孩子们展示“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成就,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普及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小常识,宣传生物多样性,鼓励小朋友们积极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倡导“A4210”行动。孩子们积极参与现场活动互动,并开展有趣的动手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绿色美丽的花环、绘制了心目中的美丽小花园。

这个暑期,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大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周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