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嘉宾:大赛推荐官 骆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水中倒影
南师附中高三(1)班 王佑楠
龙应台把文学比作水中白杨树的倒影,这是一重虚幻缥缈但美丽的世界。书外是真实的现实的生活,它生长于河堤,根基深厚;书里则是虚构的土地。与其他虚构世界不同的是,“书里”以文字作为载体,因此极大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它正是基于想象、审美与诗意构建的。
“书里”虽然虚拟但并非与真实脱节:它是对“书外”的模拟与映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所有艺术都是对生活与生命的模拟,而艺术品愈伟大,则它的模拟愈接近本质。书在诞生之初即有一种责任,即是尽自己所能揭示一种生存状态与可能,在这种可能性背后蕴含着对人性的探求,对时代的吟诵,抑或是对历史的追问与溯源。人们在这一模拟的过程中与自己也与人类更加贴近。
显而易见,我们需要这样的模拟,需要书承担这样的角色。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他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身与我们的生活。既然承认了人类的处境有其共通之处,当我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凝视书里他者的生存时,也即意味着我们通过书这一媒介,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书帮助我们完成了主客体的转换,对存在有了更为客观理智、更为全知的认识的可能。
拥有了旁观者视角,我们就可以通过书获得安慰也获得借鉴,可以借助书来拓宽身体的极限与心灵的边界。当读到《边城》里翠翠在白塔边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当读到《飘》中斯嘉丽喃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们是否也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人世的悲欢离合,可以因痛苦的普遍性而得到释怀?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老人于生命行将终结之时回溯生命,因冷漠失去了许多欢乐的可能,是否也会给我们借鉴?歌德的爱与激情不能在现实中达成,于是他将浪漫幻想诉诸《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书中探索生命道路的其他可能。
但是,“书里”与“书外”依然存在着矛盾与紧张关系。里尔克描述为“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在书中人们可以抛下重负,在极致的情感冲突中体会轻盈的喜悦;可是现实之中我们必然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联结所羁绊,在羁绊中承担责任,因而沉重地贴近大地。我们无法按照书里的世界真实地生活,就像《苏州河》里马达与牡丹存在于文学性的幻想,而“我”不会去寻找美美,只会在船头等待太阳又一次升起。
所以,“书里”是短暂的庇护所,而我们最终要回到书外,回到真实的生活。我们把水中斑驳荡漾的白杨树影埋进心底,再转头时岸边的景色也更加摇曳生姿。
指导教师:吴菊萍
点评:文章立足于探讨“书里”“书外”关系,将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在议论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放置其中,既不流于“空谈”,又从容地展示了阅读之深度。在展开文章结构时,引入虚拟、模拟、旁观、他者、视角、生存等概念,大都能够恰到好处显现作者之意想,令文章兼具哲性与诗性。若能凝聚主题,尤其是提炼自己独到之见,在例证上亦加精心选择,则可使文章更上层楼。
在阅读中成长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13)班 尤钧诚
午后,带着有些倦意的头脑斜靠到阳台上,顺手从书柜中抽出一本书,书因年代有些久,已经泛黄但那封面上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耀眼:《目送》。
霎时,我的思绪似飘上了云端,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儿时所熟悉的清香……
犹记得,儿时无意间翻寻妈妈的抽屉时,这本书曾一度吸引了我的注意,清新隽永的文风,连贯顺畅的表述,便将我浸润在文字的葳蕤诗意中了。或许那时我并不理解书中所渗透出的内涵,更无法了解妈妈喜爱这本书的原因。
待到我略大些,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那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浓浓亲情,叩击着我的心扉,也让我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文章写了儿子华安的成长历程,作者见证了儿子由依赖自己而逐渐变得孤单独立,分别时回头的次数也越变越少,作者期待儿子的回头,却又深知孩子长大后终将远去,这种期待无根且无望。那时的我便常常会想,我和妈妈的关系是否也会变成这样,又或者更加疏远呢?于是我便会在每个分别时刻,和妈妈礼貌告别。有时走出很远也想回去再看看妈妈那翘首遥望的身影,然后朝着她的方向挥着手。我只是单纯地想要呵护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担心会真的像书中所写的那样。
后来,随着我越来越大,小学毕业,上初中,升高中,父母也在不经意间慢慢老去,成长中的我也在不断接触着新鲜事物。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与父母单独共处时,总会感到不自在。当离开父母时,望着他们的身影,我已没有了儿时的恋恋不舍,更多的是自由与快乐。我不知是从何而起,但在快乐之余,又有一种莫名的歉意涌上心头。“我是不是变坏了呢?是不是开始讨厌父母了?”这个问题曾一度萦绕在我的心上,直至我又翻开《目送》一书。其中的一段话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终将推移横亘在两代人之间,便纵是同路也不愿搭同一部车的理由,或许只有每一个经历过成长的少年才可知晓。少年用一把锁锁上了他的心,明确地告诉父母:“目送足矣,不必追。”
有许多人常说,成长有时就是一瞬间的事。恰如其言,我在品读完《目送》中蕴含哲理的片段后,像是在那么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大概这也是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原因了,或许他们早已明了这世间的规律,便愿意在我每次对他们的冷淡表现中默不作声,愿意用他们的受伤内心换我此后的自在独行。父母行为的深意在那时被悟出,于是感激与歉意更深。
而如今,已迈入高中大门的我,父母却仍是放心不下,仍要目送着我进入校门才离开,这像极了母子两代的目送。原来天下的父母都是这般,从不肯轻易言说自己的担忧;他们只是在你背后这样看着,这样默默注视着你,知道你一切都好,才能稍稍放下自己担忧牵挂的心,默许着你走远,直至走出他们的视线。若是能就这样走出他们的视线,实现独立,我们也就算真真正正的长大了;若是不能,走不下去中途易辙了,回过头,他们仍旧是我们的港湾。
“目送足矣,不必追。”我一路的成长似是与书中的主人公相吻合;同时,书中的哲理与真情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儿时至青春的成长历程,也指明了我今后未知的前路。
指导老师:朱倩雨
点评:此文以一部书在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颇为深沉的感悟。书与人,妙合而凝。其精彩在于书所叩开的心扉,心扉又重新叩开了书,书、人心扉互启,成长主题充分显现。至于文字中稍觉稚嫩的情感、思绪,恰可表达作者的人生阶段,读之令人感到可爱而可喜。
世界的绽放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 胡冉月
鲁迅的世界是沉睡的人们,是寂静的战场;宗璞的世界是流淌的紫藤萝花瀑布,是北大燕园的一草一木;汪曾祺的世界是人间烟火,是人间真情……从书籍中望去,看见的是个体之外的大千世界,是这世界中倒映的自己。
卡勒德·胡塞尔的世界有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挣扎,更有阿富汗人战火纷飞误解遮天的苦难生活。已在美国定居生活安定的他当然可以选择闭眼不看,不去触碰苦难的曾经,但他没有,正如阿米尔选择回到阿富汗,他选择写下《追风筝的人》将真实的阿富汗展现于世界,将利剑刺向自己,刺向世界。他走近了自己,走进了世界,他也让阿富汗走进了世界。在卡勒德·胡塞尔笔下的世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真实的阿富汗,更看到了一颗无私的充满爱的痛苦心灵。那遥远的再也回不去融不进的阿富汗乡土啊,是他一生的前往。
或许我们都是这样,在与世界的碰撞中睁开双眼,找到自己此生不问归途的前往,不再输给无情逝去的时间。
《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上将大半生在战场上,打赢一场场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似乎在为自由而战,却仿佛一架战斗机器为各方所利用,清醒又糊涂。他一眼望去,或许只看到苍茫的荒野,终其一生奔忙于荒野,终归于荒芜。他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刻,或许就在于完成一条条极为费工夫的小金鱼的时候吧。精神的荒野里有鱼一尾,游动其间,或能带来些许慰藉。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他又重启作坊,重造金鱼,寻回内心的平静,安度晚年。
奥雷里亚诺上将的小金鱼就像是人生的目标,一场场战斗就像是我们在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千世界作斗争,是坚守自己的一尾金鱼,还是随波逐流,在无尽的荒野上无所适从。上校的离开再回来其实也说明,现实的世界很大很大,大到难以看清我们的倒影,我们难免会迷失方向。制作小金鱼也不是一蹴而就,在一鳞一焰的打磨中,小金鱼逐渐清晰,我们的心与灵也逐渐有所可栖,获得宁静与实现自我的幸福。《欧也妮·葛朗台》的世界,少女从一个有鲜花盛开有爱情与希望的多彩世界,逐渐坠入一个金钱的世界,她的天真与真诚不再,但万幸,她留住了善良的金鱼,跟着它穿过人生的荒野,在帮助穷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
生活也是如此,花花世界迷人眼,惶惶乎岁月蹉跎。人生苦短,难以追逐全部,只能有所取舍,追着一条小金鱼走过短短一生。正如李子柒,在外打工,做服务员等也赚过不少钱,但她选择跟着回乡的小金鱼去发现乡村的美好。在她现在的一眼望去里是山川秀美,是农家日常,是淡雅宁静,是行迹鲜明的前往。
站在入世的路口,曾经踏入过的千万书籍世界在我耳畔低嘱:勇敢地迈出去,去发现自己的一尾金鱼,跟随它走过人生,走过人世,哪怕像奥雷里亚诺上将一样出走半生,归来也依然能有方向,心中仍有火在燃烧,眼中仍有光芒闪烁,生命之花仍在盛放。
这是书籍给予我的成长的力量,在书籍营造的疯狂幻觉世界的不远处,有我的永不言弃与坚定求索。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文章以读过的一些文学书,阐发其所给予自己的成长的力量。精彩处在于作者确有所感所悟,且能够三言两语予以点评;串联起来的“感悟”,加之所读原著所生发的“意思”,形成文章的结构。妙在顺势随心,隐患却也在此:还是需要凝神思虑好全篇立意,收束材料,在谋篇布局上花更多心思。
路一步步走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高一(5)班 沈瑞思
小时候大概是不看书的,世界很小,我有家人有朋友,电视,美食,日子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焰火;也有时产生的小矛盾像小虫子咕叽咕叽的吵闹在耳边,却也不会记得很久。不该说不看书的,杂志,童话,从梦幻到科技的,但现在能依稀记得的或许只有斑斓的插图,从哪里看的,怎样看的都无处可寻了,又或许那时只当消遣,和玩耍无一二致的看完便抛之脑后了。
随着年纪渐长,书籍成为一部分正式走进我的生活,仿佛是一种任务,我机械地摄入着那些爬满白墙蚂蚁般的小黑点,我看着它们,它们也看着我。身边所有人都教导我们,这是件好事,是极应该去做的。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必读篇目999,凡此等等。处身于那样追捧式阅读的环境,同学们都争相看着些什么让我有些无所适从。但很庆幸的是,家里人并没有强制我去看什么背什么,一切顺应随性便好。
那时快乐那么简单也那么纯粹,可是人生注定是崎岖的山,是无底的海,我逐渐发现生活并不总会顺风顺水,因为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我无法平衡。好像揣着愚昧和执拗活在朦胧的世界里。不知道哪个中午或者傍晚,我开始了阅读,真正地去触摸那些文字,从字里行间去品味独属于文字的风骨与脉络,第一次发现我的世界外有那么广阔的一片天地,而我像缩居在田洞中的鼹鼠,憧憬的走过许多路,从城市走到乡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无垠的苍穹之下,却总是低着头寻找星空。隐约间我明白,小时候那股劲是对束缚的抵抗,那是来自灵魂的悸动,我跌跌撞撞地终于向你奔赴——阅读。
从此,自由地探索,肆意地徜徉。我读诗,穿越千年餐风露宿,和大仙共感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望江水浩荡奔流;我读史,辗转几经,羁旅漂泊,同杜圣感叹缅怀到泪溢满襟,惜白首无悔愁自愁;我看小说,跟着贾平凹品尝孤独,将平凡拆卸再装进行囊,自在独行;读加缪,生活依旧下坠,人生荒诞,但是我还有灵魂,没关系就让思想永存。读了越多才愈加发现,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融入血液,与脉搏共振。
“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 谁见过人蓄养的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可能这便是阅读的意义吧,让世人不再仰望,让生命拥有归宿,让你我燃烧了去看清自己的方向,或许这样我们的灵魂也能永恒,因为一直在路上。
指导老师:夏明仓
点评:此文以“我”为主,将成长主题置于读书之上,却又紧扣阅读而展开,使得文章具有“灵魂”。看似随着年龄而叙述,实质不然,剪裁出的人生重要片段,由于与读书的深切关系而熠熠生辉。这种“剪”断和“裁”决,不妨说,是具有智慧的。作者的文字是活的,精彩处更是活蹦乱跳的,这使得文章具有掩抑不住的生气乃至韵味。制题则稍觉平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