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训融合创新举措
在竞技体育方面,根据竞技体育发展要求和各运动项目发展形势变化,将竞技项目系科转设为各竞技项目学院,按照学校二级学院机制运行;突出优势项目,先后挂牌成立中国网球学院、中国击剑学院等以运动项目命名的国字号学院。在高等教育方面,将教学系模式转变为二级学院模式,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稳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丹麦、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罗克福德大学等高校开设了“3+1”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科研推进管理方面,学校整合科研资源、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先后成立竞技体育研究院、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构建体育研究与创新的平台集群;同时整合学训融合相关管理职能,组建学训融合中心,统筹推进学校学训融合工作。
积极创新工作模式。认真梳理“学训融合点”,积极推进学校资源融通共享,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学训融合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练员带研究生、为本科生授课、教师下运动队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机制,打破教师、教练员之间的岗位壁垒。优化教师、教练员队伍结构,探索建立科研教练岗,鼓励教师“揭榜挂帅”担任运动队的科研教练;探索实施“第二导师”制,邀请有经验的教练员承担教学部门的思政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鼓励优秀运动员进课堂分享成长经历。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冠军进课堂系列活动,党的二十大代表、奥运冠军许安琪以及奥运冠军黄旭、陈玘、骆晓娟、陆春龙、张雨霏等先后走进教室,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冠军思政课堂”,受到了大学生广泛欢迎。
扎实推进学训联动。根据高等教育二级学院专业特色与学校各运动队结对联动,精心打造“学训融合周”系列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组织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健康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进入运动队见习实习、为运动员提供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保障服务,组织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学生开展竞技体育的专题宣传活动。设置运动队固定开放日,鼓励学生有组织地旁观训练比赛及采风,探索推进学生和运动员共同训练,不断提升学训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成都大运会期间,由南体新闻专业师生组成的大运会报道团队,参与了多个比赛项目的全程报道,发出了多篇新闻报道和短视频作品,为宣传成都大运会贡献了南体力量。
大力加强科技攻关。依托高校办运动队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体育科研资源,以加强学训融合复合型科技攻关创新团队建设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科技攻关管理保障体系,以专题科研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为载体,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和服务保障,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和高效能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咨询建议,为竞技体育训练备战解决难点痛点问题,用扎实的科研成果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学校科研人员通过对参与膳食管控规划运动员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算,精心制定了每位运动员的科学配餐方案,通过膳食营养调理手段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
深入拓展融合模式。牢牢把握助力现代化建设这个职责使命,以深化“学训融合”为支点,积极推进体医融合、体艺融合、体产融合等多元融合模式创新,在不断丰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的同时,积极融入和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实践,助力构建“体育+”“+体育”的江苏体育新发展格局。学校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发展,2020年以来先后与省体育局、南京市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局、金湖县、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扬子江国际网球中心、圣象集团等政府单位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更好地担当起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扛起育人夺标双重使命
学校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学训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塑造了“学训融合、育人夺标”的特色办学名片,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反响,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领域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是取得育人才、夺金牌、出成果的显著效益。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位奥运冠军、107位世界冠军以及各类体育人才3万余人。其中近三届奥运会,南体健儿获6金7银3铜,获各类奖励1700余项,为国家输送500余位高水平运动员。南体学子张雨霏以2金2银的成绩和9金的成绩成为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成都大运会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学校关于南体模式的两项教学成果先后获得2018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江苏“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获省部级竞赛奖3700余项,省优秀毕业论文和创新项目200多项。
三是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国家奥运战略,出色完成南京青奥会等重大赛事筹办任务;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江苏省体育局开展战略合作,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服务“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为全民健身、体育科普、体育小镇建设、体医融合发展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为我国和江苏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
四是形成社会广泛影响力。学校学训融合的办学模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多项学训融合相关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体育局等采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是获得高层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南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京体育学院是国际知名的体育院校,是世界体育学院中的佼佼者,为中国体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学校育人夺标成效得到高层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通讯员 胡昌盛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